香港商報
-- 天氣
香港教聯會主席黃錦良:發揮香港教育優勢,打造大灣區國際教育樞紐

香港教聯會主席黃錦良:發揮香港教育優勢,打造大灣區國際教育樞紐

責任編輯:林鏗泓 2023-10-27 12:24:07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網

第24屆中國國際教育年會26至28日在北京舉行,在「傳承·融合·開放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平行論壇上,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教聯會主席黃錦良表示,在建設大灣區國際樞紐過程中,香港應發揮在人才培養、國際交流方面的示範作用,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引領作用;同時應加強香港高等教育與大灣區產業發展深度融合。

特區政府一直以來致力於將香港發展為國際化教育樞紐,以吸引內地及海外的優秀人才來港發展。黃錦良表示,教聯會亦曾於6月向特區政府提出吸引更多傑出人才等多項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化教育樞紐的建議。其中,大部分建議被納入剛剛發布的政府施政報告中,包括2024年、2025學年開始,政府資助專校院校非本地學生的限額將從20%提升一倍至40%。 政府獎學基金額外注資10億,2024、2025年增加「一帶一路」的獎學金名額五成,逐漸增強香港博士研究生的獎學金計劃名額,由每學年300個提升1/3到400個,吸引更多的傑出人才來港就學和進行研究。

黃錦良認為,在建設大灣區國際樞紐過程中,香港應該發揮香港在人才培養方面的示範作用。其次,發揮香港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引領作用。特區政府必須從大局和長遠需要謀劃教育發展,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是將香港建設為國際化教育樞紐的主要戰略目標之一,而科技創新的一個最重要支撐便是來自高校。香港擁有7所高校進入榜單,5所大學進入世界前100名。而大灣區內的中山大學、暨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農大等雙一流大學也在跨越式地發展。這也為兩岸三地高水平大學集群式發展打下了夯實的基礎。而如何充分發揮灣區中高校、企業、創業者等多元創新要素以推進香港本地高校科技創新,則是香港國際化教育樞紐建設的重要課題。

黃錦良還建議,加強香港高等教育和大灣區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廣東省目前已對特色學院開展一些探索性的實踐,香港相關院校應該與廣東以及澳門形成更好互動並在更大範圍推動和開展上述實踐,尤其是走國際化路線的特色學院。充分發揮灣區開放、包容、創新的文化和機制優勢,讓高等教育的「中國特色」和「世界一流」在大灣區這塊試驗田中產生良性互動,從而產生新的國際教育發展模式並走向世界。

香港還應繼續發揮在國際交流合作方面的示範作用。黃錦良表示,伴隨着全球化的浪潮,國際交流合作逐漸成為高校的另一個重要職能。香港應當依托區位優勢,在國際交流合作方面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成為國際高等教育的「世界之窗」。此外,香港在發展自身的同時,也要着眼中國的全球發展戰略,培養能夠對外發出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的人才,創造性地為全球教育事業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進而提升中國教育的軟實力,增強中國教育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李金俊:當前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合作發展存在很多問題需解決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集聚優勢初顯。廣東省教育廳交流合作處處長、廣東省教育廳港澳台事務辦公室主任李金俊介紹,廣東省政府和教育部此前聯合編制印發《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規劃》,建立重點任務清單,明確13項重點政策和9項重點項目。此外,切實引進包括港澳在內的世界知名大學到粵合作辦學,一批中外、內地與港澳合作辦學機構獲批設立。到目前為止,全省已建成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外、內地與港澳合作辦學機構5所,佔全國總量的一半。

李金俊坦言,當前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合作發展亦存在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比如,目前港澳高校到內地合作辦學參照《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執行,但港澳高校與外國高校不同,港澳高校屬於區域差別,不屬於國別差別,中外合作辦學的有關法律規定不能完全適用於內地與港澳合作辦學。粵港澳合作辦學亟需加強政策法規建設,創新有關機制體制。此外,粵港澳三地合作要素尚不能很好的自由流動,教育科研合作的行政服務和配套建設需要進一步改善。目前境內外管理仍存在制度性約束,如跨境數據、科研資金過境等,三地間科技創新要素流動受到一定限制。

李金俊還表示,粵港澳三地在科研合作深度上仍需加強。港澳高校對國家重大發展需求的了解要進一步推動,與內地政策對接需要進一步緊密,對深度融入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性需要進一步促進和提高,在「雙一流」高校遴選、重大創新平台建設等方面未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此外,廣東高等教育綜合實力與港澳高校還存在不小差距,未能形成高等教育一體化發展的集群效應。

鄧強光:希望港澳子弟學校成為中國特色國際課程體系試驗田

作為粵港澳基礎教育合作的探索者和實踐者,暨大港澳子弟學校理事長、香港維港教育集團董事長鄧強光三年創辦三所港澳子弟學校,解決了港澳子女內地讀書問題。他介紹,港澳子弟學校不同於現有的國際學校教育模式,它既遵循內地的法律法規和教育管理體制,又借鑑了港澳地區的教育理念和課程設置,既保證了港澳子弟在內地就讀時能夠順利銜接內地高等教育或回港澳繼續深造,又培養了他們對祖國和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這三年裏我們探討了很多,例如老師的融合,課程的融合,學校的融合,學生的融合,甚至討論到DSE考生以什麼身份考試,港澳子弟學校的學生以什麼身份考」,鄧強光表示,先行先試,問題特別多,因為這條路沒有人走過,「這條路很難,但我們走過來了」。他認為,港澳子弟學校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形式,不僅要完成其基本的教育功能,還要承擔其特有的使命擔當,這些使命包括教育使命、文化使命、國家使命。他表示,港澳子弟學校將繼續積極融入祖國發展大局,為粵港澳大灣區教育高質量發展增添新活力。希望港澳子弟學校未來能夠在教育使命裡面構建成為中國特色的國際課程體系的試驗田。港澳子弟學校更是一所有使命擔當的學校,要為中國教育走出去辦學做探路者。(記者 張麗娟)

責任編輯:林鏗泓 香港教聯會主席黃錦良:發揮香港教育優勢,打造大灣區國際教育樞紐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