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提出於合適的大灣區醫療機構(包括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為香港市民策略性採購醫療服務,紓緩本港公立醫院服務壓力,縮短市民輪候時間。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今早(2日)在一個電台節目表示,有關措施可短期紓緩本港醫療壓力及縮短市民輪候時間,當局會採購一些輪候時間較長、風險較低的醫療服務項目,如電子掃描及磁力共振等。
盧寵茂指,牙科是可以考慮的項目,因為本港牙科需求大,牙科醫生及服務較短缺,輪候時間長,亦屬於較低風險的項目,現時有不少港人會跨境往內地洗牙或補牙等。
在救護車跨境運送方面,盧寵茂表示,本港會考慮事先批核一些內地醫院及醫護人員,當有需要跨境運送時,就可以讓這些救護車南下。他說,這項服務不針對需要緊急搶救或輕症人士,如果有港人在內地發生突發事故,例如撞車有骨折,首要應該先在附近醫院急救,待病情穩定後有需要,才經救護車轉回香港。
施政報告亦提到會推出「醫健通+」,透過「一人一健康戶口」,統一存放公私營電子病歷及整合醫療服務治理流程,盧寵茂期望未來可以做到病歷在病人手上,日後病人到內地或外地求醫,可以把病歷帶到當地醫院使用。
盧寵茂表示,疫情期間政府推出支援計劃,讓醫管局病人在港大深圳醫院覆診,透過「點對點」形式,在病人同意後,將病歷送到港大深圳醫院使用。施政報告提出,短期希望將有關做法應用在長者醫療券上,讓病人使用醫療券在內地求醫時,內地醫療機構也可以取用病人在港病歷。(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