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由鵬城實驗室和中國外文局主辦,中國翻譯協會支持,中國外文局翻譯院和外文出版社承辦的人工智能與國際傳播論壇在廣東深圳圓滿舉辦。本次論壇是2023西麗湖論壇的平行論壇,以「數智聯結·創新傳播」為主題,深入探討在新時代利用新技術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的途徑和方法。論壇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舉行,來自國際傳播、翻譯出版、技術研發等領域的百餘名專家學者現場參會,超24萬人次線上觀看論壇直播。
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中國外文局副局長兼總編輯、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高岸明,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深圳市外國專家局局長黎慧來,鵬城實驗室副主任石光明,百川智能創始人兼CEO王小川,鵬城實驗室智能計算研究部主任、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陳文光,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特聘校長助理張民,韶關市政府副秘書長、廣東省政務數據管理局副處長夏勇,深圳市南山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遠輝出席論壇。
把握新技術新機遇
助力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鵬城實驗室副主任石光明致辭
石光明在致辭中表示,鵬城實驗室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終堅持以「一帶一路」「東數西算」等國家戰略為牽引,推動建設覆蓋算力底座、基座大模型、示範應用等內容的網絡智能生態鏈。他提到,實驗室於去年啟動「多語言交流平台」國際大科學計劃培育項目,旨在構建開源開放的全球性多語言交流平台,為我國國際傳播建設提供多元化路徑和技術手段。同時,實驗室正在研製「中國算力網」,推進千行百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他希望技術研發方與國際傳播方能攜手探索承載國家使命、符合時代要求和自身定位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發展路徑,加快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兼總編輯、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高岸明致辭
高岸明在致辭中指出,人工智能大語言模型技術對國際傳播的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等產生深遠影響,把握新技術新機遇,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是事關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他強調,外文局將以對外話語體系構建為牽引,積極探索和推進新技術賦能主題翻譯、中華文化對外譯介等工作,加強翻譯技術標準化建設,提升行業基礎設施水平。他期待技術研發與國際傳播各方進一步加強跨界合作,不斷探索國際傳播工作新業態和新方法,共建基於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對外內容海量生產與精準傳播大模型,將中文內容快速轉化為貼近海外受眾需求及其思維方式的分眾化多媒體多語種產品,大幅增加國際信息場產自中國的內容,更好講述中國故事,努力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高峰對話現場
在高峰對話環節,高文、高岸明、王小川、陳文光、張民等嘉賓圍繞「AI大模型的開源創新與賦能應用」話題展開討論。對話嘉賓認為,大模型賽道上的開源和閉源模式各有優劣,值得深入探討。在大模型技術研發、應用和發展過程中,機遇與挑戰並存,政產學研用各方應加強協同聯動,匯聚算力資源以及高質量國際傳播內容和數據,聚焦場景應用,加強傳播和技術領域間的互動交流和合作共建,共同推動技術賦能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和對外話語體系構建。
論壇上,鵬城實驗室與百川智能宣布合作研發「鵬城-百川·腦海33B」長窗口大模型,雙方將攜手探索大模型訓練和應用新模式。為了更好提升「鵬城-百川·腦海33B」的上下文窗口長度和模型整體性能,百川智能和鵬城實驗室對模型進行了全流程優化,包括採用精細數據構造提升數據質量,深度優化模型訓練架構,打造支持全生命周期的模型工具集等。未來,雙方將在國產算力大模型技術創新和模型落地等方面繼續加強合作,助力本土大模型在模型性能、技術創新方面持續突破,推動本土大模型進一步開源開放。
論壇還舉辦了鵬城實驗室·中國外文局人工智能翻譯出版平台研究計劃啟動儀式。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深圳市外國專家局局長黎慧來,鵬城實驗室科研部常務副部長王孝國,外文出版社總編輯許榮,中國外文局翻譯院院長黃玉龍,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特聘校長助理張民,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尹曦共同啟動研究計劃。該研究計劃旨在探索人工智能與國際傳播的深度融合和創新發展,以新技術、新業態助力對外翻譯出版流程再造,利用科技進步成果提升對外翻譯出版工作效能。
加強前沿技術應用
探索國際傳播新業態新方式
外文出版社總編輯許榮,中國外文局翻譯院院長黃玉龍,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特聘校長助理張民,新疆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楊文忠,澳門大學自然語言處理與中葡機器翻譯實驗室主任黃輝,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教授陳科海,科大訊飛機器翻譯算法負責人張為泰,騰訊AI Lab翻譯技術負責人黃國平等作主題演講。本環節由鵬城實驗室網絡智能研究部雲計算所副所長相洋主持。
許榮認為,國際傳播界應加強對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應用探索,利用新技術拓展傳播渠道,豐富傳播方式,促進融合發展創新和產品服務升級,推動中華文明傳播朝着更加智能、精準、多元的方向發展。她指出,作為國家翻譯能力建設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外文出版社願與各界攜手合作,系統整合70多年來在中國思想文化對外翻譯實踐領域積累的豐富資源,推動前沿技術在對外翻譯出版傳播全流程的實踐應用,對流程進行優化和再造,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增強對外話語影響力,幫助世界更好讀懂中國,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黃玉龍認為,人工智能大語言模型技術快速發展,其廣闊應用場景亟待探索與開發,基於大模型底座開拓翻譯與國際傳播事業新應用是時代之需。他指出,中國外文局翻譯院智能翻譯實驗室積極開展行業調研、推動務實合作、舉辦推廣活動,在技術賦能對外翻譯與國際傳播事業發展方面進行了諸多嘗試。未來,翻譯院將繼續深化翻譯、傳播與技術融合發展的探索和實踐,健全政產學研用合作機制,加快翻譯技術標準化建設,建強高層次複合型人才隊伍,推動技術應用落地見效,開拓翻譯與國際傳播新範式,助力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
張民指出,預訓練大模型技術使人類社會真正從信息社會進入了通用人工智能時代,即將為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帶來巨大變革。他梳理了預訓練大模型技術和機器翻譯的研究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並介紹了哈爾濱工業大學自研的大模型平台——文本大模型「立知」和多模態大模型「九天」的相關情況。
楊文忠認為,隨着「一帶一路」倡議深入實施,推動文明交流互鑒逐漸成為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亟需多語種互譯平台為推動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提供支持。他介紹了多語言多模態交流平台的建設方向、建設內容與面臨的挑戰,闡述了在線多語種翻譯系統的研發進展和成效,展望了人工智能技術在多語種互譯平台研發中的廣闊應用前景。
黃輝認為,隨着通用人工智能能力的顯著增強,大語言模型作為其核心,憑藉語言理解、知識推理和文本生成能力,顯著提升了用戶的人機交互體驗。其中,「人在閉環」(Human-in-the-loop)技術作為一種融合人類與人工智能的新型工作模式,讓人類介入模型決策過程,可以幫助人工智能糾正錯誤並更好適應人類的決策偏好。他介紹了「人在閉環」技術的核心概念原理以及如何使用「人在閉環」方法指導大語言模型根據人類反饋修改並生成定製化翻譯輸出,並展望了「人在閉環」工作模式的未來發展趨勢。
陳科海介紹了語音翻譯、手語翻譯和圖文翻譯等典型多模態機器翻譯場景應用的研發進展,闡述了多模態機器翻譯與大模型的結合方式。他認為,多模態翻譯在輔助跨文化溝通、推動技術融合、促進服務提質增效等方面大有可為,但在技術準確性、處理複雜交互、語境理解能力等方面仍面臨一些挑戰。
張為泰主要介紹了科大訊飛在語音翻譯技術上的工作,展示了訊飛在級聯語音翻譯、端到端語音翻譯上的進展,闡明了在實際應用場景中端到端語音翻譯已能夠超過級聯語音翻譯效果,同時還介紹了訊飛今年以來在大模型語音翻譯上的跟進和自研情況。他認為,大模型語音翻譯將在未來進一步提升在多語種、複雜場景下的語音翻譯效果。
黃國平指出,隨着大模型技術的蓬勃發展和快速應用,翻譯大模型應運而生。但是,翻譯大模型並不是通用大模型的簡單微調,而是要面臨更多具體且艱難的細節問題,行業相關方需要認真思考以大模型為基礎的翻譯產品形態以及適配問題。他結合騰訊翻譯的技術發展和商業落地,分析了翻譯大模型的發展趨勢,為大模型應用提供了技術和市場視角的參考。
圓桌論壇現場
在圓桌論壇環節,黃國平、張為泰、黃輝、陳科海、四川語言橋信息技術有限公司AI事業部總監李晶、甲骨易數據服務事業部總監王敏、深圳雲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丁麗圍繞人工智能時代國際傳播和對外翻譯工作的前沿、變革、聯結進行交流。
本次論壇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於加快科技強國建設和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任務要求的重要舉措,論壇廣泛集結了跨領域資源力量,為探索人工智能、大模型發展協同共進模式、推動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