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雲岡石窟第12窟「搬」來深圳博物館

雲岡石窟第12窟「搬」來深圳博物館

責任編輯:黃鶯 2023-12-07 17:05:34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網

 12月6日,「文明麗跡——北魏平城與雲岡石窟藝術」特展在深圳博物館歷史民俗館(市民中心)盛大開幕。展覽由深圳博物館聯合雲岡研究院主辦,故宮博物院、山西博物院、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館、河北博物院、朝陽市北塔博物館、沁縣南涅水石刻博物館、蔚縣博物館等8家單位協辦。

 雲岡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齊名,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其開鑿於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公元460年),是北魏王朝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後,歷時近70年精心打造的皇家佛教聖地。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稱其「鑿石開山,因岩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新眺」。現存主要洞窟45個,附屬洞窟209個,佛龕1100餘個,大小造像59000餘尊。石窟規模宏大,造像內容豐富,雕刻藝術精湛,體現了公元5世紀世界雕刻藝術的頂尖水平,是東西方文化、中國多民族文化、佛教藝術與石刻藝術相融合的文化藝術寶庫,也是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

 本次展覽展出雲岡石窟相關展品237件/套,包括北魏文物珍品、雲岡石窟第12窟(複製窟)、石窟相關史料等,全面展示北魏平城時代民族大融合、中西文化交流匯融的豐碩成果,其中三級以上珍貴文物達106件/套。重要文物有:目前雲岡石窟在北魏造像題記外的唯一一件刻銘器物「蓮瓣紋石盒」,缽底陰刻銘文「妙興西北方主」;北魏前期造像借鑑涼州新風格的典型代表作品「朱業微石造像」;雕刻圖案盡顯佛教、鮮卑、漢文化融合氣象的「大同北魏賈寶墓石燈」;大型圓雕佛頭造像等。展覽還輔以720°雲岡石窟全景瀏覽、數字互動遊戲等充滿互動性、趣味性的多媒體裝置,讓文物活起來。觀眾朋友們不僅能在展覽中直觀地感受雲岡石窟藝術之美,還能真切地體會民族交融、文明交匯的獨特時代魅力,更好地認識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發展歷程。

 高達9米的雲岡第12窟(複製窟),坐落在一樓中廳。第12窟建造於公元470—494年,是因彩繪異常絢麗而得名的雲岡「五華洞」之一。其前室雕刻了眾多演奏各類樂器的伎樂天人形象,又被譽為「音樂窟」,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宮廷交響樂團。洞窟前堂後室的形制,既反映了北魏平城時代的宮殿建築面貌,也揭示了佛寺建築對宮殿建築的模擬。為了讓觀眾身臨其境般地感受雲岡第12窟美輪美奐的風采,深圳博物館運用高新技術,通過數碼化採集、3D打印技術1:1原比例精準還原氣勢恢宏的洞窟、形態各異的雕塑與絢麗多姿的壁畫。觀眾不僅能沉浸式遊覽洞窟,還能通過配備的高清放映廳、知識圖譜互動屏、人機互動小遊戲、手繪文物展示牆等開啟豐富的互動體驗。

 第二專題展廳以考古文物為依托,分為「五世紀的中國與世界」「四方都會」「雕飾奇偉」「創藝垂範」四個部分。序廳「五世紀的中國與世界」從世界格局、南北朝局勢兩方面鋪陳展覽的歷史背景;第一單元「四方都會」通過出土的石刻、陶瓷器、金銀器、珠飾等,詮釋北魏平城時代民族大融合面貌;第二單元「雕飾奇偉」通過皇家建築構件、石窟寺雕刻及泥塑等文物,展現雲岡石窟在中外文化交流史的豐碩成果;第三單元「創藝垂範」則藉助東北、華北等地出土的文物及傳世珍品,敘述雲岡石窟對北魏洛陽時代及後世藝術文化的深遠影響。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展出至2024年5月24日。(記者 黃鶯)

責任編輯:黃鶯 雲岡石窟第12窟「搬」來深圳博物館
熱門排行
24小時
7天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