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12月29日發布消息稱,從元旦假期開始,將進一步有序推進校園開放,更大限度滿足社會公眾校園參觀預約需求。
多年來,高校校園是否應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如何開放的問題多次引發熱議。近期,北京大學工學院副教授李植關於自己「跨欄」入校的文章在網上引發關注,讓該問題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隨之到來的,是多所高校相繼發布對開放校園進行「有序推進」的通知。
對於「大學校園開放」問題,此間專家認為,大學校園是公共空間,無論歷史上還是從社會層面看,開放都是題中之義。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在接受本社記者採訪時指出,高等學府的發展變遷始終與社會公眾、與時代潮流緊密相連,中國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學校應當開展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因而,大學本身的功能決定其需要向社會公眾打開大門,促進交流。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呂德文直言,無論從大學本身的職能角度,還是從國家設立大學的初衷出發,再到大學本身的制度設置,大學都是一個公共空間。大學不僅是培養大學生的地方,也是探討各領域前沿問題的重要場所,還是城市文化的集散地,一些大學已成為城市的著名地標。「大學有很強的公共性,開放是當然的。」
長期以來,在針對大學校園開放的討論中,反對者普遍的疑慮是,校外人員隨意進出校園,會影響學校的教學秩序,也可能帶來安全問題。
對此,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指出,當大學開放變成一種習慣以後,會變成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操場、圖書館等是公共資源,在不影響本校學生正常使用的情況下,利用的人越多,公共資源發揮的效率就越大,人民共享的程度也就越高,「在做好校園安全和規範管理的情況下,我認為過度的擔心是不必要的。」
儲朝暉認為,學校管理不應該只是圍牆內部的管理,也應該包括開放的管理。從實踐看,大學需要擔當社會責任,自身和社會交流越多,開放的需求也會越高。從這個角度說,大學治理要進行改變,要面向社會,和社會有更多的交往,「需要想辦法維護開放,在開放中讓學校有序運轉。」
「事實上不只是大學,任何一個工作場所都有其規範要求。」呂德文建議,教學樓、科研實驗樓等師生頻繁出入的場所都可採用門禁系統,保障大學校園正常的教學科研秩序不受影響。
據報道,包括清華大學在內,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理工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武漢大學等諸多高校均已發文,明確向社會開放校園,社會人員可通過預約、登記入校或直接刷身份證入校。值得注意的是,已有高校表示將更新一批便民設施,整合校內藝術、科學、體育等資源進一步與公眾共享,讓人們了解校園文化,感受校園魅力。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指出,學校應提高現代治理能力,做好大學的開放以及開放後的動態管理、師生服務等工作。
在儲朝暉看來,除了物理層面的全面開放,後續大學校園開放可以推進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舉辦更多的社會公益活動,為學生接觸社會提供更多渠道,比如舉辦公共講座等,這樣的開放交流對於人才的培養和成長也大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