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製造業遭遇多重挑戰,中國製造能否經受考驗?
1月19日發布的最新「榜單」給出了回應:工業經濟在波動中實現穩步恢復,中國製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4年保持全球第一。
一頭連市場、一頭連工廠,一邊是國內、一邊通國際,坐穩製造業規模的頭把交椅,「Made in China」的分量不言而喻。
新中國成立之初,一塊鋼鐵、一塊香皂要靠進口。2010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世界排名第一,成為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即使面對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大國製造始終走得堅實又有力。
主打一個「穩」,「大塊頭」托舉了大國經濟。
機器聲響起來,企業就活起來,就業就有了更多保障。產業鏈轉起來,國內國際循環起來,也就「呵護」起了大市場的煙火氣。
2023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6%,比2022年提升1個百分點。鋼鐵、石化等傳統行業復蘇加快,電子行業走出低谷,汽車生產更是實現兩位數增長。製造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超過27%,不斷紮穩經濟發展的根基。
突出一個「新」,大國重器、國貨潮牌提氣。
剛開年,C919京滬航「飛起來」,國產大型郵輪出海遠航,作業系統、關鍵軟件等領域實現新突破。「新三樣」出口額首次破萬億元,造船市場份額連續14年位居世界第一,製造業努力向上,背後是創新體系不斷完善,創新動能不斷孕育。
瞄準一個「精」,提升質量更給力。
曾幾何時,人們對製造業有些刻板印象。從「地條鋼」到「手撕鋼」,生產傳統設備到攻堅精密儀器,由「黑笨粗」轉向「高精尖」,製造業不斷上演「變形記」。
今天,全球每銷售3輛新車,就有一輛「中國造」,平均每10輛電動汽車中就有6輛車的電池來自中國。10.3萬家專精特新企業深耕產業鏈各環節,5095家國家層面綠色工廠,彰顯着製造業向「綠」升級。
從小到大不易,由大到強更要加勁兒。
從大企業到「小巨人」,一個個深耕實業的經營主體,成千上萬名科研人員、產業工人,是中國製造的底氣;完整的工業體系、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不斷提升的創新能力,是中國製造的魅力。
但我們還要增添硬實力。補短板,繼續強鏈補鏈,把產業基礎打得更牢,讓傳統產業加快升級,增強競爭力;鍛長板,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質生產力,讓優勢產業做得更好、新興產業不斷壯大,厚植髮展的潛力。
2024年,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帶來產業變革,新興市場也在不斷崛起。激烈競爭中,大國製造既要守住家底、攻關核心技術,更要開闢新賽道、搶抓先機。
變的是環境,是賽道;不變的是實體經濟的根基。面向未來,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中國製造,走起!(新華社記者張辛欣 王悅陽)
頂圖:新華社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