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春晚《詠春》 致敬追光逐夢的你我

春晚《詠春》 致敬追光逐夢的你我

責任編輯:黃鶯 2024-02-10 10:13:50 來源:深圳特區報

 2月9日晚11時許,深圳原創舞劇《詠春》選段登上2024龍年央視春晚。「舞蹈+武術」的熱血剛勁,詠春拳與香雲紗「雙非遺」聯袂亮相。一股精彩的嶺南文化風範呈現於全國觀眾面前。

 從B站2023跨年晚會斬獲2億播放量到2024央視春晚,《詠春》再度溫暖陪伴全國人民跨年,「詠」中華文化,迎創新「春」華。從深圳出發,《詠春》贏得國內外觀眾一致叫好、票房一路飄紅,可謂「口碑票房雙豐收、出圈出海創新篇」。

 根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脈動同頻,創新藝術語彙表達,舞劇《詠春》是深圳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勇擔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一部典範之作和一次精彩實踐。

640 (1).jpg

 為什麼是《詠春》?為什麼是深圳?

 密碼1:根植嶺南文化打造「雙創」典範

 當代中國,山河壯麗,群情豪邁,前程遠大。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舞劇《詠春》由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出品,深圳歌劇舞劇院創排演出,2022年度國家藝術基金、廣東省文藝精品(文藝人才)專項扶持資金與深圳市宣傳文化基金共同資助。

 《詠春》是深圳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切實擔負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具體體現和生動縮影,是深圳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探索新經驗的有力作為。

 北京舞蹈學院黨委常委、副院長許銳:舞劇《詠春》誕生於多元、開放的深圳,呈現出了當今的文藝創作者更為創新、放鬆、柔軟而多元的傾向。這是中國舞劇創作觀念的一個巨大進步,是當代中國文化自信、自覺的創作表現。

 劇中,熱血高燃的詠春拳、飽滿深情的香雲紗、層層疊疊的鑊耳樓、煙火氣十足的七十二家房客等極具嶺南風情的元素都曾在巡演中令各地觀眾強烈共情共感。

 深圳豐富的現實生活肌理,為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講好新時代的廣東故事、大灣區故事、中國故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根植嶺南文化打造「雙創」典範,「深紮」創作引發共情共鳴。毫無疑問,這正是《詠春》能夠實現「口碑票房雙豐收、出圈出海創新篇」的根本原因。


 密碼2:照亮平凡人人性的光輝

 平凡中最見感動,看過《詠春》的人都有一種能看到自己身影的感覺。

 為什麼?

 因為《詠春》是一部致敬平凡人的佳作,構築了新時代的「平凡的世界」,歌頌了普通人人性的光輝。

 《詠春》以雙線敘事展開。一條線講的是葉問懷抱着將詠春拳發揚光大的夢想闖蕩香港;另一條線講的是一個深圳劇組拍攝電影《詠春》的經歷,拍攝組懷抱着將葉問事跡發揚光大的夢想奮鬥在電影片場。

 追逐夢想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的,葉問和劇組都遇到了各自時空的具體問題,面臨種種困境,一度彷徨猶豫。然而,他們都堅持夢想,沒有輕言放棄,全力攻堅,打敗擋在前面的各種「小怪獸」,最終將夢想照進現實。

 當「葉師父」懷抱「詠春堂」的牌匾踏入群雄林立的武館街,只為開詠春的一扇門;跨越近半個世紀的時空裏,同樣有人懷抱夢想奔赴山海,只為追尋心中那一束光!

 兩個時代的人相向而行,彼此呼應共振,最終交匯舞台,融於一體。他們因「英雄」聚攏,由「追光者」展開,最終落在「理想」,與深圳的城市精神一脈相承。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武林,少數人成為英雄,大多數人成為了照亮英雄的那道光。當無數個微弱的光點亮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這些光是由無數個平凡人塑造的。

 習近平總書記說,好日子都是靠奮鬥來的。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何嘗不是英雄!

 《詠春》中,塑造了以廣東武學宗師為代表的「中國英雄」形象,以「扶弱小以武輔仁」的尚武崇德精神凝聚人心、弘揚民族自信;也致敬在「英雄精神」感召下,每一個平凡人的創造、奮鬥、團結與夢想!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英雄精神,是與人民、與大地深深連接在一起的。詠春拳法中的「搭橋」實則蘊含了中國傳統智慧——是交流而不是斷絕,是溝通而不是敵視,是共贏而不是零和博弈。

 國家藝術基金理事、中國文化管理協會副主席宋官林認為,40多年前,中國改革開放的腳步,是深圳人講述了一個『春天的故事』,進入新時代,深圳的文化人,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寫就了中國舞台上的《詠春》,在經濟和文化上達到了一種和諧同步。

 香港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稱,舞劇《詠春》是粵港澳大灣區血濃於水的文化見證,展現了深港共開新局、共建人文灣區的美好景象。

 而回望過去這一年,我國發展面臨的形勢錯綜複雜,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不利因素增多,國內周期性和結構性矛盾疊加。一些企業面臨經營壓力,一些群眾就業、生活遇到困難。

 這些,黨中央都牽掛在心。黨和人民一道拼、一道干、一道奮鬥,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在揮灑汗水,每一個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貢獻。

 優秀的文藝作品,能夠增強人民精神力量,聚人心、暖民心、強信心。

 《詠春》讓我們堅信,只要堅持道不變、志不改,咱們大傢伙兒都迎難而上、敢闖敢拼,埋頭苦幹、攻堅克難,就一定能匯聚新時代中國昂揚奮進的洪流,讓藍圖變成美好現實、讓日子越過越紅火。


 密碼3:政府有為、市場有效

 風從深圳來,《詠春》所到之處一票難求,廣受好評,成為深圳文藝沃土孕育出的又一部現象級佳作。此番綻放於央視春晚舞台,再證其藝術價值之高,也為其接下來在更大範圍內的「出圈」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為什麼《詠春》誕生於深圳?為什麼全國各地甚至海外的觀眾都願意自費購買追劇?

640 (3).jpg

 對此,多位專家指出,創新體制機制、政府和市場協同發力,是《詠春》可以實現「口碑票房雙豐收、出圈出海創新篇」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府有為,市場有效,使得《詠春》既「叫好」又「叫座」。一直以來,深圳堅持把文化繁榮發展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讓高度的文化自覺成為深圳文藝精品創作的風向標,充分發揮各項扶持保障機製作用,形成了一套富有深圳特色的文藝創作機制。

 沿循於廣東文藝發展大框架,深圳持續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合作,加大文藝精品力作的支持力度,創新形成了「政府保障+社會資本+文化企業」的文藝作品創作機制和推廣機制。

 此外,深化文藝院團改革,實施「文藝名家」計劃,通過「項目制」運營引進頂尖人才。《詠春》的誕生,正是由國內頂尖藝術創作陣容,與成立僅5年、演員平均24歲的深圳歌劇舞劇院通力合作完成的。

 「春」之腳步步履不停,「舞武」生風風越高峰。

 如今,深圳已經形成了這樣的文藝創作共識:扎根深圳先行示範的熱土,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潛心創作出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傳得開、叫得響的文藝精品,不斷樹立文化藝術新標桿,讓「深圳出品」既具備鼓舞精神的「能量」,又具備人民群眾喜愛、願意傳頌的「流量」。

 以舞劇《詠春》為代表的深圳文藝精品創作成功實現了海內外舞台的「突圍」,是中國文藝精品的一個縮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路徑,在傳承與創新的實踐中越走越寬。

 為《詠春》點讚!

責任編輯:黃鶯 春晚《詠春》 致敬追光逐夢的你我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