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龍年春節假期後的首個工作日,廣東省委、省政府在深圳召開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在大會產業科技融合發展成果展上,多家參會科研機構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期望同港澳方面促成更多合作,將科研產品落地轉化並投入商用,打開更大市場。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海洋能研究室主任盛松偉接受本報記者訪問。(記者陳彥潔 攝)
「海洋經濟」成果亮眼,粵港澳攜手市場更廣闊。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海洋能研究室主任盛松偉熱情邀約本報記者實地體驗該所研發的「海洋牧場漁旅平台」。此平台外型較普通輪船有所不同,整體造型更方正,是一個集養殖、旅遊、綠色能源為一體的平台。據盛松偉介紹,該平台是國內首個半潛式波浪能深遠海養殖旅遊平台,該產品可以實現旅客上船旅遊玩樂,半潛式網箱可以養殖海產、24小時清潔能源供給。
記者獲悉,該所已經同香港有關部門接洽,期望能盡快進入香港市場。「香港素來遊艇旅遊興旺,海域廣闊,消費力強,具備投置漁旅平台的條件。澳門亦然。」盛松偉更介紹,在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霍啟剛建議增加中科院與香港相關部門對養殖業的技術交流會議,促成內地企業與香港業界對接。讓香港特區四個新的養殖區可以成為大灣區水產品供應基地的一部分,一同建設「粵海糧倉」。
「如今中國正在積極開發海洋生產,粵港澳是重點區域,其中深海養殖是提高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以及實現快速發展海洋經濟的一個有力抓手,我們希望先進的海洋裝備技術能夠支撐國內,包括香港地區、澳門地區的海洋經濟進一步發展。」盛松偉表示。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副教授廖然向記者展示一台曾實地潛入超四千米深海的海洋顆粒物探測器。(陳彥潔 攝)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副教授廖然向記者展示一台曾實地潛入超四千米深海的海洋顆粒物探測器。廖然介紹,該院研發的海洋微型顆粒物精細分類檢測儀可實現海藻、泥沙、微塑料和生物殘渣等顆粒物的細緻分類和計數,可以檢測有害有毒的顆粒物,適用於各種海洋、淡水環境的顆粒物檢測。廖然期望該探測器能盡快投入商業適用,在市場盡快流通。如今樣機已布放於全國各類海洋科學實驗室或科考船,每台售價預估50萬-70萬元(人民幣,下同),若實現商業量產,年銷售額預計2000萬-3000萬元。
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械人研究院創新發展部部長崔寧接受本報訪問(陳彥潔 攝)
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械人研究院創新發展部部長崔寧向記者介紹橋樑智能檢修機械人,此機械人可以代替人類攀上高空橋樑拉索作安全檢測,相比傳統人工檢測方案,使用機械人檢測降能低傷亡事故率,檢測效率亦能提升10倍以上,同時,後台運用人工智能算法,檢測的客觀精確度相較人工檢測更高。「此款機械人研發最早源於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實驗室的技術,經過五六年迭代發展,現已到比較成熟的階段,已在長江大橋、紫金大橋等橋樑投入使用,目前機械人還未實現大規模商用,亦期望盡快鋪開使用。」(記者 陳彥潔)
頂圖圖説:成果展上展出的海洋牧場漁旅平台。(記者陳彥潔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