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共江蘇省常州市委副書記、常州市人民政府市長盛蕾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常州市始終緊跟國家大戰略,因地制宜找準發展坐標,正着力打造「搬不走、壓不垮、拆不散」的萬億級新能源產業集群。未來,常州將大力推動全方位、高水平對外開放,不斷提升城市國際化發展水平。
堅守實體 科創驅動 成就人口最少「萬億之城」
香港商報:近年來,常州發展速度令人矚目,特別是2023年,常州地區生產總值邁上萬億台階。取得這些成果秘訣何在?
盛蕾:過去一年,我們以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領航發展,成為全國26座GDP萬億之城之一,也是全國人口最少的萬億之城。「十四五」以來,常州經濟總量平均每年上一個千億台階,工業規模五年實現翻番的同時能耗強度下降24.3%,PM2.5絕對值下降一半,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1.78:1。我們土地空間小,資源少,實現這樣的發展離不開實體經濟的支撐和科技創新的驅動。
常州是近代民族工商業重要發祥地,我們延續百年基因,堅守實體經濟,堅持發展先進製造業不動搖。製造業增加值佔比全省第一,國家製造業單項冠軍、工業大獎數全國地級市第一。工業體系完備,覆蓋了90%以上門類,打造了智能製造裝備、新型碳材料等國家級產業集群。尤其是近年來,新能源產業成為了常州一張靚麗的名片,新能源產業產值超7680億元,整車產量68萬輛,動力電池銷量接近全國1/5,光伏產業規模接近全國1/10。目前,1秒鐘,常州燈塔工廠產線上,就有一塊動力電池下線;40秒鐘,造車新勢力理想汽車的產線上,就有一台新能源車下線;4小時,可以在以常州整車基地為半徑的長三角區域,實現鄰里鏈上配套。與此同時,我們不忽視不放棄傳統產業,以「智改數轉網聯」行動和「危污亂散低」治理促進傳統產業數碼化、綠色化轉型。
常州還有深厚的民營經濟基因,全省第一張個體戶營業執照、第一傢俬營企業都在常州落戶。我們堅定不移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民營市場主體佔比達97%,貢獻了90%以上的科研投入,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比提升至56.2%,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佔比提升至43.8%,R&D經費支出佔比提升至3.4%左右。上市企業即將突破100家,高新技術企業即將突破5000家,目前擁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166家。「大象軍團」和「螞蟻雄兵」共同驅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打造萬億級新能源產業集群 強化四方面優勢
香港商報: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今年,常州提出「勇攀新能源產業高峰」,要推動新能源產業規模突破8800億元,全力爭創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新能源產業市場一直處在不斷變化之中,常州如何發揮新能源領域優勢,進一步培育新質生產力?
盛蕾:新質生產力特點在「新」,關鍵在「質」,落腳點是「先進生產力」,核心要義是「以新促質,迎新而進」。我們始終緊跟國家大戰略,因地制宜找準發展坐標。正着力打造「搬不走、壓不垮、拆不散」的萬億級新能源產業集群,朝着「新能源之都」目標奮進。我們將持續強化四個方面優勢:
一是頭部集聚優勢。常州有「夢想」也有「理想」,是全球銷量最大的新能源汽車比亞迪和最年輕的世界500強理想的重要生產基地。全球動力電池 TOP10 中4家布局常州,中創新航、天合光能等一批龍頭企業從常州走向世界。
二是產業生態優勢。從上世紀80年代發展輸變電,到90年代培育光伏,2010年布局動力電池,2019年下線第一台新能源整車,再到當下探索能源互聯網,形成了「發電、儲能、輸送、應用、網聯」新能源產業生態閉環。動力電池產業鏈完整度97%,汽車零部件集聚3400家企業,光伏和風能上下游集齊。
三是協同創新優勢。作為全國首批產教融合試點城市,我們探索出經科教聯動、產學研結合、校所企共贏的協同創新模式。每萬名勞動者中就有1380名高技能人才,連續十年居全國前列。中科院物理所長三角研究中心、中汽研等研發平台持續為新能源企業助力,新能源領域專利申請年複合增長率39.7%。
四是資本賦能優勢。新能源投資熱度蟬聯全國第一,新能源領域非上市融資佔比達83%,擁有38家本土新能源上市企業,49家外地新能源上市企業在常投資,實現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雙向奔赴。
主動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迎更多開放合作夥伴
香港商報:緊扣「國際化智造名城、長三角中軸樞紐」的城市定位,常州如何立足自身優勢,進一步優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加大開放發展?
盛蕾:常州主動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大力推動全方位、高水平對外開放,不斷提升城市國際化發展水平。3000多家外商投資法人企業在常深耕發展,600多家常州企業走向全球開展國際化經營,擁有中以、中德等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國際合作園區,每年來常的境外人士超過10萬人。我們將持續在三個方面發力:
一是運營成本更低。常州普惠型小微企業利率保持全省最低水平。立足「長三角中軸樞紐」區位優勢,在全市範圍內加快建設國內國際雙循環物流通道,成為「公鐵水空管」運輸方式齊全,並且能夠在15分鐘左右快速完成轉換的城市。推動社會物流總費用佔比下降至13.2%、全省第二低。三年建成人才公寓11.77萬套,降低居住成本,讓廣大青年英才「拎一個包來、安下一個家、共建一座城」。
二是辦事效率更高。目前超九成企業可在0.5個工作日內完成開辦,超90個重大項目實現「拿地即開工」。政策資金實現「非申即享」「直達快享」。去年,常州成立簽證服務中心,服務對象覆蓋40多個國家,為企業赴海外經貿洽談、市民出國探親旅遊等提供高效的簽證服務,有效緩解了簽證申辦人「多跑路」「往返跑」「排隊難」等問題。
三是貿易投資更便利。68家世界500強在我市投資項目,德國蒂森克虜伯集團6年6次投資,美國美敦力公司先後投資3次;去年新增境外投資項目增長115%,「新三樣」產品出口增長12.3%,外貿企業出口信用保險滲透率居全省第一。我們將加快綜合保稅區創新升級,深化進出口貨物「提前申報」「船邊直提」「抵港直裝」等改革舉措,持續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讓常州開放合作的夥伴越來越多、道路越走越寬。(記者 杜林 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