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潘錫堂
大陸快艇翻覆事件至今已超過半個多月,兩岸雙方代表歷經十多次的密集溝通仍難取得共識。目前不僅案件調查進度延宕,兩岸的敵意螺旋也明顯上升,但若雙方態度硬對硬,實難以解決問題。尤其陸方藉加重反制措施,宣示在金門海域常態執法,事件發展顯然超乎民進黨當局的預判。這起不幸事件從兩岸各自表述,演變成島內藍綠政治攻防,讓事件真相更難還原、善後溝通更難圓滿。尤其民進黨當局對此不僅態度冷漠,且對事件說法一變再變,改以政治事件看待和操作,讓人質疑有隱瞞事實真相之嫌。看來此事民進黨當局無法再以拖待變,司法單位必須盡速公布調查結果,釐清真相及責任歸屬,台方該道歉就道歉,「執法」若有失誤或過當,也須坦白承認,否則風波將持續擴大,影響的層面也會愈來愈超乎想像。
對事件說法一變再變
是次事件發生的根源,是台灣當局自行在金門、馬祖等島嶼周邊劃定所謂「禁限制水域線」,並由台方海巡部門進行「巡查執法」。2016年蔡英文上台以來,台方海巡部門加強對「禁止、限制水域」的巡查,以「驅離、扣留、裁罰、沒入」等方式查處「越界」的大陸漁船。台方海巡艇2月14日在金門海域追逐大陸漁船,4名陸籍船員落水,其中2人因此身亡。台方海巡部門原先宣稱是大陸漁船拒檢蛇行、不慎翻覆,暗示是一場「意外」,否認「執法」過當,但又提不出錄影紀錄佐證;而在金門地檢署介入調查後,才發現海巡艇與漁船有船身多次碰撞的事實,復以2名生還的漁民返陸後指證「被撞」,更令人懷疑台方有刻意隱匿實情之嫌。
對陸船翻覆事件,台方海巡部門從最初隻字未提有碰撞情事,到後來承認有「船身多次接觸」及確實誤報船隻翻覆的時間點。對於未能依規定使人員值勤時隨時進行蒐證、保存相關事證,竟稱此為密錄器採購不足所致。種種說法啟人疑竇,真相難明,已斲傷其公信力。目前主要問題症結點,應該還是出自台方海巡部門。例如一開始說沒有與陸船碰撞,後續又改變說詞,台「海委會主委」管碧玲跳出來替海巡部門扛責任,一旦海巡部門有所隱瞞,就只能繼續硬拗下去,這也會導致兩岸互疑加深,更容易產生負面效應。
尤有甚者,該項翻船致死事件發酵後,外界頻頻質疑台方海巡部門或有隱匿真相,雖然台「海委會主委」管碧玲多次強調,真相不可能隱匿,但台方說法卻一改再改,一下稱有碰撞、一下又不願承認有碰撞的事實,而台方與陸方代表已溝通多日未果。一言以蔽之,民進黨當局說詞反覆,恐才是此次事件真正的危機所在;民進黨當局若想讓此事件盡速落幕,勢必要還原真相,不該隱瞞碰撞事實。
嚴重傷害兩岸同胞感情
然而,迄今為止,民進黨當局態度強硬,一味強調陸船「違法」,有「執法」的必要,卻拿不出關鍵的錄影證據,大陸漁船究竟是自行翻覆或遭到碰撞,說詞反覆,又意圖製造兩岸「官方」「對等談判」的假像,在在體現民進黨當局根本無法處理兩岸關係。儘管兩岸雙方在金門十多次的溝通觸礁的關鍵,在於缺乏錄影真相與互信;但兩岸雖協商機制停擺,還有共同打擊犯罪的司法機制,倒不如可考慮讓雙方司法人員重新鑑定案發現場及死因,以真相為基礎就事論事。要知道兩岸司法互助協議對特殊案件留有合作空間。台方海巡查察過程造成船隻碰撞翻覆傷亡,台方拿不出證據以昭公信,即應考慮讓大陸的司法或專家參與,鞏固公信力。如此,則雙方在金門的溝通就不致於卡在真相不明而各執己見。
總之,漁船事件的擴大在於台方處理不當,導致嚴重傷害兩岸同胞的感情,因此盡快妥善處理該事件是兩岸民意的共同訴求。該事件雖尚未落幕,但兩岸同胞,特別是金門同胞,普遍認為金門應該成為兩岸的和平特區,而非兩岸對立、對抗的前沿,期待廈金成為兩岸交流交往、融合發展的示範區,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融合發展作出貢獻。
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