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民意建言】邁向綠色未來取決於社區配套

【民意建言】邁向綠色未來取決於社區配套

責任編輯:羅維維 2024-03-19 08:29:15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網

 中西區區議員 胡汶軒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於日前發表《財政預算案》時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在整個演辭中,「綠色」合共被提及41次,涵蓋了科技、金融、航運、航空等多元化領域。同時,「邁向綠色未來」也是「加速推動高質量發展」部分中的第一個章節。這些安排都能夠體現政府對綠色發展的重視,也顯示了香港響應全球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承擔。然而也存在不足,整份演辭縱然反覆強調「綠色」,卻無提到都市固體廢物徵費,尤其是社會各界已經反覆強調回收配套不足等問題的前提下,未見有充分的回應。今年《財政預算案》中,環境保護署的年度預算高達97.2億元,比去年增加2.2億元,但並沒有提及有關垃圾徵費的新增配套。

 都市固體廢物徵費與全港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也是市民建立對綠色生活第一印象的關鍵政策,但市民無法感受到,政府對政策實施過程中所面對的實際困難有採取適切具體行動。這毫無疑問會損害普遍市民對「綠色發展」獲得感。

 徵費只是過程 回收才是答案

 在推動都市固體廢物徵費時,政府官員四出解說政策,其內容絕大多數只是提及徵費的具體操作。有中西區居民反映,政府的解說重點側重徵費,令市民產生起「徵費的唯一目的為了讓市民付出代價」的錯覺,難免讓社會各界忽略了政策原意。在2023年,當局提交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的討論文件中已清晰說明徵費的政策目標,乃「鼓勵各界珍惜資源,積極落實源頭減廢及乾淨回收,從而減少整體廢物棄置量」。

 換言之,徵費只是政策手段,而最終的答案、最終的目標,實際上是鼓勵市民多多參與回收。在最理想的情況下,市民會因為徵費而「多想一步」,自發在家居進行垃圾的分類和回收,尤其是廚餘、膠樽等常見的家居垃圾,從而盡可能爭取免於被徵費,自然就不會因為徵費而加重日常開支,亦能夠省卻各種旁枝末節的爭議。事實上,市民的環保觸覺與日俱增,上述「最理想的情況」已經在實現的路上,但政府沒有提供足夠的支援,來滿足市民的回收意向。在聖誕節時,有傳媒就報道綠在紅磡回收站門外的膠袋及紙皮箱堆積如山,各種回收物散落一地,情況令人擔憂。

 配套必須完善 綠在市民身邊

 目前,「綠在區區」只有47間固定回收中心,包括回收環保站和回收便利店。中西區是少數回收環保站為零的區份,最近的環保站位於灣仔。此外,中西區只有3個環保便利店,分別散落在堅尼地城卑路乍街、西營盤皇后大道西,以及最近重新翻新的上環修打蘭街。值得留意的是,當中部分較遠離民居,或只能於特定時間服務,實際上不足以應付中西區超過24萬居民的龐大回收需求。在短期而言,增設回收便利點、延長便利點和回收流動站的開放和停駐時間,這些已經被廣泛提及的建議,理當盡早實行。此外,考慮到中西區的社區面貌,建議政府優化「私人屋苑智能廚餘回收桶試驗計劃」的申請資格,從目前總家庭戶數不少於1000戶的私人屋苑,擴展到容許低密度住宅以特定區域為組合進行申請。

 長遠而言,政府應多吸納他山之石的優秀範例,例如被日本內閣府選為「SDGs未來城市」的德島市上勝町,當地推動社區內永續生產人才的培訓、鼓勵中高齡人士參與舊物翻新工房的兼職工作、撥款興建利用廢棄木材為主的零廢棄生活體驗酒店等,這些經驗都值得特區政府的借鑒。就中西區的地區特色而言,我們擁有難能可貴的綠化地帶和低密度社區,鄰近地方正好作為永續社區的試驗場,並與關愛隊結合完善環保意識推廣,共同促進永續社區。政府不妨在未來多加着墨,讓綠色概念滲透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才能夠確保市民的獲得感。

責任編輯:羅維維 【民意建言】邁向綠色未來取決於社區配套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