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港深地名故事|深圳筍崗「元勛舊址」 藏着「開國元勛」的一片土地

港深地名故事|深圳筍崗「元勛舊址」 藏着「開國元勛」的一片土地

責任編輯:靜文 2024-04-21 08:41:32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

港深地名故事logo.jpg

 作者:尹昌龍

 到深圳闖蕩發展的人幾乎都知道筍崗,這裏的人才大市場就像股票大市場一樣,成為被關注的焦點。很多有才華的人、有抱負的人從這裏找到了施展自己的空間和舞台。然而要說到筍崗,說到這樣一個城中村,其本身就藏着一位巨大的人才,一位成為開國元勛級別的人才,這就是嶺南鄉賢何真。大家與筆者一起尋訪何真與老筍崗的故事。

 文武雙全 統一嶺南

 實事求是地講,在嶺南文化歷史上,深圳或者說相關的東莞、惠州等都不能說是核心地帶,既沒有產生過改變嶺南歷史的大人物,也沒有產生過影響嶺南思想的價值觀念。但如果要說有這麽一位可以堂而皇之地進入嶺南大歷史的人,那就是何真。

HA08401.jpeg

何真公祠

 何真是元末明初人,生於東莞,後徙於深圳。他曾率領地方武裝攻入廣州,攻克四鄰,幾乎在元末混亂的時局下,以一己之力統一了嶺南,避免了這方土地陷入戰爭所帶來的四分五裂。元敗亡之際,當朱元璋的大軍逼近嶺南,又是何真,審時度勢,主動稱臣,避免了戰爭和生靈的塗炭。朱元璋表揚何真稱,一是「易亂為治」,使嶺南走向和平與秩序;二是「保民達變」,順應形勢發展,保住一方百姓的安寧。朱元璋授予這位「開國功勛」為「東莞伯」。何真去世時,舉朝為之哀悼,文武百官皆素衣三日。像嶺南這樣一個化外之地,又是「蠻族」,能獲得如此之高的禮遇,恐怕不多見。

 史書上稱何真「少英偉,好書劍」,年輕時候就長得帥,不僅有好武功,而且有好文采。何真能平復嶺南就已是功不可沒,關鍵是他在歸明後的東征西討中,還留下了許多出色的詩文。即使放在整個文學史上看,也毫不遜色。像《謁張九齡祠》,堪稱他的代表作:「提兵昔過梅關北,奉命今還五嶺東。古廟尚留朱履跡,舊題羞見碧紗籠。一天雲氣千山雨,萬壑松聲十里風。謁罷相祠重回首,蓬萊宮闕五雲中。」大家知道張九齡,號稱嶺南第一人,能成為盛唐的賢相,也是嶺南最值得驕傲的一件大事。而拜謁張九齡的祠堂,同樣是鄉賢的何真也是情動於中。最為出彩的是這兩句,「一天雲氣千山雨,萬壑松聲十里風」,把雲天氣象、萬壑松風寫得雄闊而豪邁。與張九齡比,何真似乎更有這樣一份雄偉,像「投鞭飲馬黃河竭,執手揮戈華岳催」,像「寒潭昨夜龍歸晚,帶得山前驟雨來」,氣勢更大,意志力更強。但他與張九齡永遠相同的地方在於,對家國的那份忠誠,「真心獨有松堪比,臣節惟因老更堅」,這個「真」,正代表了他的真性情、真懷抱。

 典型廣府圍村建築

 其實筍崗並不是何真要選擇的龍興之地,而是不得已為之。當年戰敗的何真不得不帶領全家逃難至此。一開始到的泥崗,後來又攜母親及二子、五子遷到筍崗來。

 談到筍崗,就要說到筍崗地名的由來了。當時宅子的後山長滿了竹子,竹筍到處蔓延,這在深圳一帶的地理景觀中並不多見,因此取名叫做筍崗。當然,地名不僅有地理的支撐,通常還含有人文的意味,那就是希望子孫後代能夠像山崗上的竹筍綿延不絕,而與之相應的是筍崗人最愛的一副對聯,「筍得甘露綠竹成林年年旺,崗映朝暉青山疊翠代代春」。青山疊翠,綠竹成林,這是期望子孫後代都能興旺發達,春天永在。

HA08404.jpg

元勛舊址

 提到筍崗,就得提到元勛舊址了。元勛,顧名思義就是開國元勛,由此可見何真在明代政權建立中開創性的地位,以及他的功勞和苦勞了,「宣布曾分南國政,賢勞敢詠北山篇」。但元勛舊址顯然不是何真自己所為,即使他再勞苦功高,也不好自己把元勛的稱號掛在嘴上。元勛舊址是他四世孫何雲霖所建,如果用準確的術語來描述的話,元勛舊址屬於寨堡式村圍。有點類似於村寨,也有點類似於城堡,帶有廣府民居中圍村所共有的特點。當年還有護寨河,四角設有角樓,明顯具有較強的防禦功能。整個舊址佔地4318平米,長68米、寬63.5米,屬於三縱六橫,一共有140多間民居。後來隨着何氏一族規模越來越大,原先的村圍已不再滿足居住的需要。村圍還叫老圍,其他的還有舊村、新村以及祠堂村。到1999年建設彩虹橋,舊村、新村及祠堂村才算一起併入了新居。

 老圍是2002年7月評定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也得益於這塊金字招牌,在高度城市化進程中,老圍才得以保存下來。2005年,深圳市政府出資人民幣2000萬元,羅湖區政府又給予了極大的支持,一次性將老圍中居住的農民工悉數遷出。然而,由於與原住民為相應條款談判始終未能形成共識,工程在八年時間內處於停頓狀態。後羅湖區雖然再次推動改造,但由於相應的支持條件沒能完全到位,到今天工程尚未完成驗收。可以說,元勛舊址改造是未完成的工程,足以體現現代大都市文物保護工作的那份艱難。

 「三趟快車」供港運輸

 講筍崗,往往講到它作為巨大的物流和倉儲基地的功能,而講到物流,則必定要提到「三趟快車」。

HA08402.jpeg

曾經的笋崗站火車軌道

 「三趟快車」是講內地農產品供應港澳的故事。港澳地區尤其是香港,人口多、土地少,自身養殖業滿足不了生活所需,於是需要從內地及時將鮮活的豬、牛、羊肉供港。為什麼要設立三趟快車呢?這是周恩來總理親自關心和指示的結果,目的就是要及時保證對港供應。所謂快,是相對於慢而言,當時綠皮車時代,很多列車都是慢車。行駛途中要不斷地讓道,以至於從北往南發到廣東深圳的貨車需要八到十天的日程,這對供港生鮮來講顯然不夠及時、不夠快捷,於是設立三趟快車就成為鐵道部特許的政策,被稱為「貨車之首」。除特快外,所有客車、貨車都得為之讓道。三趟快車所運載的豬、牛、羊從湖北、上海、河南三地裝載上車,快則兩三天就到了深圳,這些農產品當時就被運到筍崗火車站進行檢疫。三趟快車實行每日定期、定班、定點,日行三趟,所以被稱作三趟快車。高峰期每天50多條軌道都是裝載貨物的列車,而筍崗是最重要的集散地,在此重新編組並實現一關四檢,及時開往香港。央視新聞聯播曾對此進行了專題報道,時任外經貿部部長吳儀親自登車,與押運員一起乘坐滿載生豬的火車從武漢出發,歷經十多個小時,來到筍崗火車站。吳儀還與三趟快車工作人員在筍崗車站親切合影。1997年三趟快車35周年,黨和國家領導人為之題詞,而三趟快車的代表則直接上了春晚,這也算是三趟快車的高光時刻了。

 筍崗火車站從兩條發展到50條,後更名為深圳北站,到了1987年,又被提升為一等貨運站。但隨着貨運方式的變化,筍崗站已不再是主要的供港物資集散地了,到了2010年,筍崗站已不再辦理貨運業務,不再承擔運輸香港貨物的功能了,筍崗站也逐步退出歷史舞台。但三趟快車的故事卻至今還在流傳,它見證了香港與深圳、與內地的深厚情感。

 崇文重教得到延續

 在筍崗有個新建的小區叫「廬江春天公寓」,要知道廬江是在安徽巢湖邊上,現劃歸合肥市。廬江與筍崗可以說沒有任何聯繫,那為什麼把筍崗建的公寓起名為廬江春天呢?經查,原因就在於,何真的何姓與所有何姓族人幾乎有個共同的來源,叫「天下何姓出廬江」。很多何姓族人都記得,小時候家裏起華屋,屋樑上總是要掛塊紅布,紅布上書「廬江何」,以表明祖上的來歷。

HA08403.jpeg

笋崗村街道

 至今去筍崗看何真公祠,屋樑上赫然寫着的也是「廬江何」三個大字。從何真這一脈來看,其祖上也是從廬江一路輾轉到廣東,再到深圳的。其延續的不僅僅是廬江何氏的血脈,還有那樣一份持之久遠的人文傳統,即崇文重教。何真公祠正門寫的是「開國元勛府,元勛世胄家」,講的是顯赫的元勛身世,但再看左右門聯,寫的是「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講了兩個意思,實際上也是這個世胄之家的家風,一個是必須要讀書,一個必須要祭祖。其實再聯繫起來,講的卻都是關於傳承的道理。書傳承人類文明,讀書可以醫愚,可以學習人類最偉大的知識;祭祖也是要記住列祖列宗,讓宗族的傳統得以延續。延續宗族,延續家國,延續文明,這不僅僅是何真後人,實際上也是華夏子孫共同的文化使命。正是出於這一使命感,從何真開始設立義田,即拿出一定數量的私田,其租種收入集中用於宗族的教育開支,興辦私塾。家族有言,「太公曰,『常將有田思無田,莫待無時思有時』,此可視之為守成之格言,子孫後代應當記取。有了義田,宗族後代的教育,就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不僅如此,何真還興辦書室,他在豐湖荔浦新建豐湖書室。何真的二子何貴曾編就《豐湖書室集》,而作序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方孝孺。

 從今天看,何真給筍崗後人留下的不僅僅是開國的功業,還有這份讀書的情志,這才算他的一張一弛的文武之道。而從何真開始,筍崗這片土地才算有了不絕於耳的弦歌之聲。

HA08405.jpeg

笋崗立交橋

 作者簡介

 尹昌龍,北京大學文學博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現任深圳市政協文化文史委主任、深圳市決策諮詢委員會專家委員。曾任深圳市閱讀聯合會創會會長,深圳市文化局特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文體旅遊局(新聞出版局)副局長,深圳出版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主要著作有:《1985:延伸與轉折》《重返自身的文學》《別處的家園》《全球化的煙花》等,主編《深圳全民閱讀發展報告 2016、2017、2018、2019、2020、2021》,編著《文化深圳從閱讀開始》《以書築城 以城築夢:深圳書城模式研究》等,曾獲中國出版政府獎優秀出版人物、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等。

22.jpg

責任編輯:靜文 港深地名故事|深圳筍崗「元勛舊址」 藏着「開國元勛」的一片土地
熱門排行
24小時
7天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