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科技大學澳中關係研究院院長詹姆斯·勞倫斯森(James Laurenceson,中文名羅震)是一名澳大利亞經濟學家。他自高中時期就對中國經濟感興趣。他稱,中國是澳大利亞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兩國經濟互補性很強,雙方需要保持穩定關係,以確保商業聯繫繼續蓬勃發展。澳中關係為何重要?羅震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澳中關係研究院(簡稱ACRI)成立以來開展了哪些有關中澳關係的研討會,同中國智庫或大學進行了哪些交流與合作?
羅震:澳中關係研究院自2014年成立以來,與中國的大學和智庫進行了良好互動。我們每年都會在網站上發布一份年度報告,記錄這些互動和交流。這些互動和交流大部分是澳中學者自己發起和推進的,而不是正式的機構層面的安排。ACRI作為一個獨立的學術研究機構,通過研究、分析和討論,為澳大利亞與中國的交往提供信息。我們的研究人員經常被徵詢,向雙方官員提供建議,多位澳高級官員也表示從澳中關係研究院提供的信息中有所收穫,願意參加悉尼科技大學澳中關係研究院的活動。
中新社記者:您如何解讀中國式現代化?中澳自由貿易協定簽署9年來,中澳經貿合作取得哪些積極成果?
羅震:中國的現代化不僅為其國內人民帶來了好處,而且通過貿易和投資等國際聯繫,令澳大利亞等國也受益匪淺。儘管兩國存在一些分歧,但雙向貿易仍繼續創下歷史新高。澳大利亞統計局數據顯示,僅去年1月至11月,澳大利亞與中國的貨物貿易總額達2812多億澳元,同比增長超過8%。其中澳大利亞對華出口額為1847多億澳元,同比增長逾17%,占澳大利亞貨物貿易出口總額的35%。澳大利亞自華進口額為965多億澳元,占澳大利亞貨物貿易進口總額的24%。與此同時兩國投資合作取得積極進展。據中方統計,中國對澳大利亞投資已超過1000億美元。去年1月至11月,澳大利亞對華投資4.1億美元,同比增長9%。關稅等壁壘的消除無疑有助於企業更好利用潛在的經濟互補性。
我們是支持多邊貿易體系的,中國購買澳大利亞的很多初級產品,這也刺激了澳大利亞的經濟。在區域一體化的所有討論中,都應該考慮到各方利益,澳方希望區域一體化不僅帶來經濟繁榮,也帶來安全和穩定。
中新社記者:您認為中澳在經貿、教育、旅遊等領域有哪些互補性?
羅震:我想不出有哪兩個國家的經濟互補性比澳大利亞和中國更強。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礦產、能源、農業、教育和旅遊市場。澳中經貿關係的本質是互利共贏,兩國的經貿合作已取得巨大成就。在貨物貿易方面,兩國貿易額從建交之初的7200萬美元增長到2022年的2200多億美元,增長了約3000倍。中國已連續10多年成為澳大利亞第一大貿易夥伴,既是澳大利亞第一大出口目的地,也是第一大進口來源國。同時,澳大利亞也已成為中國第七大貿易夥伴。在服務貿易方面,中國連續多年保持澳大利亞服務貿易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地。2019年,中國赴澳大利亞遊客達140萬人次,在澳大利亞消費21億澳元;中國在澳留學生對澳經濟貢獻達120億澳元。
中國具有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企業家的人才優勢。澳大利亞具有豐富且高品質的礦產資源、世界領先的特色專業技術、高度發達的服務業和相對完備的法律保障體系。例如,澳大利亞現在向中國出口大量鋰輝石,而澳大利亞最暢銷的多款電動汽車都是從中國進口的。在礦業方面,中國企業在澳大利亞關鍵礦產和稀土行業的崛起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隨着中國綠色經濟的蓬勃發展,對此類資源的需求以及與澳大利亞合作的興趣可能會持續增長。
中新社記者:您如何評價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去年的訪華之行?未來中澳關係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有哪些?
羅震:阿爾巴尼斯總理去年的訪華之行非常順利。雙方都在努力使兩國關係企穩向好。儘管分歧依然存在,但不影響兩國的整體關係,也不影響經貿等領域的互惠互利合作。如何維持這種合作關係向前發展是澳中面臨的挑戰。我相信,通過專業的外交表達和分歧處理,務實合作的許多好處是可以實現的。在雙邊關係中,改善溝通對話的方式也是有作用的。正因如此,ACRI試圖通過研究、分析和對話,在保持學術嚴謹的基礎上,為澳大利亞與中國的接觸提供信息,從而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