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弘揚辦)首度推出「中華文化節」,將於6月至9月舉辦,目的是弘揚中華文化,提升市民的國民身份認同與文化自信,同時吸引匯聚內地及世界各地頂尖藝術人才和藝術團體來港交流。香港文聯今日(17日)舉辦《中華文化節》項目新聞發布會,會長馬逢國表示,很榮幸在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支持下,與康文署合作積極參與「中華文化節」,組織香港文化藝術界同仁共同籌辦8項文藝活動,分別是《大師傳藝·尋古知新》講座系列、《中華頌》音樂會、《香港水墨新時代》展覽、《藝述紅樓》- 書畫作品展及紅學論壇、《舞韻華章》、《鼓博群雄·地動山搖》絳州大鼓與其承傳者鼓樂演奏會、《中華魔法奇藝之旅》及《龍承九子》。
香港文聯會長馬逢國。記者 崔俊良攝
康文署總經理(文化節目)倪淑儀表示,署方致力透過不同渠道多方位宣傳,向內地和海外遊客推介「中華文化節」,期望既推廣中華文化藝術,亦帶動人流,為香港經濟加添動力。首屆「中華文化節」參與演出和製作人員合共約2000名,預計受惠人次接近10萬,希望「中華文化節」這全新建構平台於每年6至9月期間向世界展示中華傳統優秀文化。
倪淑儀指出,首屆「中華文化節」結合官方和民間團體力量,發揮本地文化界資源與力量,在不同層面、社區傳遞愛國愛港正力量,以發揮1加1大於2的協同效應。並期望「中華文化節」成為展現中華文化新知的窗口,將優秀中華文化藝術作品「引進來,輸出去」,讓璀璨中華文化藝術大放異彩。
香港文聯介紹8項文藝活動詳情。記者 崔俊良攝
香港文聯常務副會長霍啟剛分享如何能繼續做好中華文化傳承的工作。他提到要合作,如何把合作機制拉通正是文聯的優勢,組織在省文聯、國家文聯都有人脈網絡,怎樣打通它們,令「中華文化節」與中華文化活動更生動,具備香港特色、內地底蘊是可以多探討。其次是人才,文聯在香港有400多位文化界精英人才,他剛從上海回港,上海領導都很願意更多利用香港一起進行深度合作,故香港如何併船出海,將中華文化匯集成為一個新東西,可更好傳播出去都是值得探討。而首屆「中華文化節」只是一個開始,在各位集思廣益下,「中華文化節」未來每一年會越做越好,內容更豐富,為「十四五」規劃作好總結。
中國音樂家協會香港會員分會主席莫華倫介紹《中華頌》音樂會有中樂表演如二胡、古箏等,也有大型交響樂團,可說是中西文化利用音樂形式表達出來。
中國音樂家協會香港會員分會主席莫華倫介紹《中華頌》音樂會。記者 崔俊良攝
中國文藝志願者協會香港會員分會主席余昭科介紹《大師傳藝·尋古知新》講座系列,課程起初構思為期兩年,合共有50個項目,現時選擇9個課程於「中華文化節」進行,希望通過資深專家的講解,目的是推廣與承傳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文化藝術交流發展。9位大師為香港文聯常務副會長林天行、前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原表演系主任毛俊輝、哈佛大學博士後鄭培凱、著名設計師和藝術家劉小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何冀平、資深粵劇表演藝術家阮兆輝、崑曲,京劇表演藝術家鄧宛霞、前中文大學校長金耀基和著名影藝界演員王祖藍。
余昭科續介紹《鼓博群雄·地動山搖》絳州大鼓與其承傳者鼓樂演奏會將於7月21日下午3時於沙田大會堂舉行。有香港學生早於12年前已到絳州學習打鼓,因鼓的曲目已成為比賽指定曲目,每年都會去「朝聖」,學生回來後的確承傳絳州鼓技藝,故活動會安排4、5間本地學生在不同節目參與演出,顯示鼓藝在港傳承。
餘下文藝活動為《香港水墨新時代》展覽,為期13天展期,設有專題講座、水墨藝術家示範、公眾水墨體驗工作坊和導賞團等,提升市民大眾了解與欣賞水墨藝術的整體水平及能力。《藝述紅樓》- 書畫作品展及紅學論壇將於7月12日舉辦,涵蓋書畫藝術作品展覽、《紅樓夢》著名學者講壇等,可延展為對中華傳統文化在港深入推廣及發展。《舞韻華章》會演出16齣本土原創精品節目,部分作品更取得多個國際獎項,本地參演及製作人數達200人之多。《中華魔法奇藝之旅》是香港文聯主辦首個大型魔術表演項目。《龍承九子》旨在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與融合,講述中國文化故事,彰顯香港多元性。
頂圖:香港文聯舉辦《中華文化節》項目新聞發布會。記者 崔俊良攝
香港文聯參與的8項文藝活動分別是《大師傳藝·尋古知新》講座系列、《中華頌》音樂會、《香港水墨新時代》展覽、《藝述紅樓》-書畫作品展及紅學論壇、《舞韻華章》、《鼓博群雄·地動山搖》絳州大鼓與其承傳者鼓樂演奏會、《中華魔法奇藝之旅》及《龍承九子》。記者 崔俊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