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綜述|氣候變化正在破壞全球珊瑚礁

綜述|氣候變化正在破壞全球珊瑚礁

責任編輯:程向明 2024-05-20 14:19:39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5月20日電 受氣候變化影響,全球珊瑚礁白化現象正變得愈加頻繁和嚴重。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以及「國際珊瑚礁倡議」組織近期發表聯合聲明說,目前全球正經歷有記錄以來第四次全球珊瑚礁白化事件,也是10年來的第二次。

 聲明說,歷史上曾記錄到3次全球珊瑚礁白化事件,分別為1998年、2010年以及2014年至2017年。自2023年初以來,已有超過53個國家和地區記錄了珊瑚礁白化現象,包括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澳大利亞的大堡礁。

 今年4月,澳大利亞大堡礁海洋公園管理局發布報告說,大堡礁正經歷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大規模白化事件。整體珊瑚礁群的四分之三出現了白化跡象,近40%的珊瑚礁出現了高度或極度白化。

 「從2023年2月到2024年4月,在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每個主要海洋盆地都記錄了嚴重的珊瑚礁白化現象。」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珊瑚礁觀察組織協調員德里克·曼澤洛說。

 珊瑚礁白化是珊瑚受環境壓力影響,失去體內共生的藻類或藻類失去色素而導致珊瑚顏色消失的一種生態現象。珊瑚白化後未必會死亡,如果導致白化的壓力減少,珊瑚有望恢復顏色。

 研究認為,引起珊瑚白化的原因包括海水溫度異常、紫外線輻射、風暴、污染、細菌或病毒感染等,但大規模珊瑚白化的主要原因是海水長時間異常高溫。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海洋微生物學研究所研究人員瑪蒂爾德·戈德弗羅伊德介紹,當海水溫度較長時間高於正常溫度時,珊瑚開始遭受熱應激。高溫破壞了珊瑚和生活在珊瑚組織中的藻類之間的共生關係。隨後,藻類會產生對其自身和珊瑚都有害的分子。作為回應,珊瑚會驅逐它們的共生夥伴,以將損害降到最低。儘管這在短時間內對珊瑚細胞有利,但長遠來看卻有害,因為藻類通過光合作用滿足了珊瑚90%的能量需求。藻類還賦予珊瑚顏色,失去這些藻類後,珊瑚組織會變得透明,白色骨架隨之顯露,珊瑚就出現「白化」。

 戈德弗羅伊德說,如果環境溫度相對較快地恢復正常,珊瑚可以重建它們的共生體,並在白化中存活下來;反之,珊瑚可能無法恢復並死亡。

 「隨着全球海洋持續變暖,珊瑚白化正變得更加頻繁和嚴重。」曼澤洛說,當這些事件足夠嚴重或持續時間足夠長時,它們可能導致珊瑚死亡,從而傷害依賴珊瑚礁為生的人們。

 大堡礁近8年來已發生5次大規模白化事件。澳大利亞詹姆斯·庫克大學海洋生物學專家特里·休斯警告,氣候變化導致的海洋溫度升高,使大堡礁更難在不同白化事件之間恢復過來。

 珊瑚由無數微小的珊瑚蟲聚集形成。研究顯示,海洋溫度升高還會導致細菌、病毒等病原體快速繁殖,增加珊瑚蟲及其共生藻類的患病風險。例如,美國賴斯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海洋溫度升高會加劇珊瑚蟲群體中的病毒暴發,導致珊瑚蟲的共生藻類死亡、珊瑚礁遭到破壞。

 珊瑚礁在海洋生態系統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漁業、旅遊業等發展也息息相關。

 戈德弗羅伊德說,全球變暖的程度和速度對全球珊瑚礁的未來具有決定性意義。如果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1.5攝氏度,預計70%至90%的珊瑚礁會消失;如果在2050年前上升2攝氏度,世界上幾乎所有的珊瑚礁都將死亡。不過,變暖的速度如果較為緩慢,可為珊瑚帶來適應變化的機會。因此,若能設法限制變暖並採取相應保護措施,部分珊瑚礁仍有望存留下來。(新華社記者)

責任編輯:程向明 綜述|氣候變化正在破壞全球珊瑚礁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