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世界的「中國白」:白納萬象,瓷語無界

世界的「中國白」:白納萬象,瓷語無界

責任編輯:蔣璐 2024-05-22 21:23:40 來源:香港鏡報福建分社

    德化白瓷,清雅澄明,纖塵不染,有着「世界白瓷之母」的美譽,其白色取其素潔無咎之美,自商代的尚白觀演變而成大巧若拙的審美觀。

    自原始先民摶土製陶開始,陶瓷逐漸形成以器皿形態為主的藝術與文化;隨着20世紀現代藝術的發展,「器以致用」的基本原則被人們重新審視;現代陶藝早已突破了「器」與「技」的藩籬,並通過日益豐富的藝術形式和文化內涵走進大眾生活。

    「中國白」是在中國陶瓷藝術審美中誕生的詞,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美學精神。

    這種「白」質地純潔萬有,肌理溫潤樸素,飽含對生命的感知,與西方人嚮往的神性聖潔殊途同歸。對「白」的不懈追求,成就了「中國白」的美學極致,在兼容並蓄的中華文化中,成為多元文化融合、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載體。

    無界·boundless

56.png

    「中國白」國際陶瓷藝術大獎賽(以下簡稱:「大獎賽」),是中法文化論壇系列活動的一個重要項目,也是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成功範例,其核心宗旨是傳承與弘揚中國燦爛的陶瓷文化,推動傳統陶瓷藝術與國際當代藝術的融合與創新發展。

    「大獎賽」每兩年舉辦一屆。首屆「大獎賽」頒獎儀式和獲獎及優秀作品展覽於2017年9月26日在法國里昂匯流博物館舉行;第二屆「大獎賽」獲獎作品展於2019年10月6日在法國尼斯馬塞納博物館舉行;第三屆「大獎賽」頒獎典禮暨《世界的「中國白」》展覽開幕儀式於2024年5月2日在杭州英藍中心隆重舉行,以「無界」立意,旨在消除文化桎梏,彰顯今日中華文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

57.png

    中國杭州英藍中心

    第三屆「大獎賽」於2020年8月18日啟動作品徵集,來自相關領域的9位國際知名專家組成參賽作品評審團,中國美術家協會陶瓷藝術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系主任白明擔任評審團主席。

58.jpg

    第三屆「大獎賽」在北京啟動

    經專業評審,共有來自33個國家的165件(組)作品進入終評環節。2023年10月14日,第三屆「大獎賽」終評揭曉,15位中外藝術家獲獎。

    如今,這個年輕的賽事已經是國際陶瓷藝術界的三大賽事之一,正如白明所言:「與其說第三屆『大獎賽』是對前兩屆成功的延續,不如說它是在後疫情時代——這一獨特時空情境下的嶄新開始。」

59.jpg

    一等獎 · Tinne Debrujine·《聯結》

    本屆「大獎賽」以「無界」為主題。

    何為「無界」?筆者認為,「無」蘊含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老子在《道德經》有雲:「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之所始,以無為本」;「界」是自設之界,是指藝術家們在創作過程中形成的地域標誌,具有深刻的個人烙印和鮮明的作品風格。

    「無界」以無為本,融解與突破藝術家們的自設之界。跨越國際藝術邊界,促進文化藝術交流,正是本屆大賽的藝術核心訴求。

60.jpg

    二等獎 ·姬凡·《甜蜜偽裝》

    在赫爾德地域審美思想中,地域審美是一種普遍而長期存在的審美現象,不同地域的審美特殊性共同構造成了人類的地域審美的普遍性。正是這種由自然空間和社會生活空間所構成的藝術的虛構空間,使藝術比現實更具審美的魅力,更容易吸引接受者的欣賞。

    因此,本屆大賽的「無界」主題,在於以多樣的藝術創意打破固有的地域審美,參賽作品以不低於50%的白色瓷土為創作材料,通過多元化材料的運用和呈現,以陶藝材料和技術獨特之美,探索東西方不同的燒制工藝和審美特色對陶瓷創作的影響,關注陶瓷藝術創作的跨界和融合,追尋世界的「中國白」的藝術規律和藝術家們獨特自由的藝術表達。

QQ截圖20240522211611.jpg

    評委提名獎·Barnabás Máder·《曾經...》

    本屆「大獎賽」最終入圍的作品既有對鮮明傳統文化基因表徵的展現,又有對時代問題的探討;既有對個人情感的忠實反映,又有關注群體存在狀態的自我反思。

    作品形式忠於個人情感的表達和對精神世界的觀照,以白瓷材料為主要媒介,生動展現「中國白」的藝術包容性與開放性。

    正如法國羅丹博物館理事佳玥所言:「這一賽事匯聚了世界各地的陶瓷作品,如同百川歸海,來自全球的參展作品,讓人們了解到陶瓷藝術之精彩」;比利時凱拉米斯博物館館長呂多維克·里奇亞說:「我們可以在『中國白』的展覽中,看到各種不同的陶瓷技藝,這項賽事為全球的藝術家提供展示的平台,這是非常罕見的」。

    這裏展現的作品,有既源於傳統又迥異於傳統的奇異之想和表達,所有的創造不以替代已有和別的審美方式為目的。在藝術表現的路上,世界各國藝術家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與作品相向而行,這是屬於世界的「中國白」。

    第三屆「中國白」國際陶瓷藝術大獎賽部分作品合集

    從技術到藝術,從束縛到自由,從追隨到創造,從過去到現在,從物質的感知到精神的提升,人類文明進程中所具有的豐富想像力和創造力,是在求同中走向未來,而藝術則是在求異中獲得生機。

    現代藝術走到今天,在國際現當代陶藝轉化洪流中,「大獎賽」以其專業性、引領性、國際性的組織和評審方式,恰如其分地搭建起全球陶藝家平等對話的橋樑,構建中國傳統審美意象與自由時代精神的交流平台。

    其本質既是對文明源頭的敬仰,亦是對與時俱進中國精神的踐行,是當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際傳播的成功範例,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無限生命力和創造力。

62.png

    「中國白」,是一域之光。我國歷代匠師懷揣着對玉的崇拜,將高矽瓷土除鐵提純,燒制出細、白、潤、透的類玉白瓷。這種「白」質地溫潤細膩,具有無與倫比的包容性,高貴且純潔,散發着綿綿柔光,穿越不同教養與認知直達心靈,成為意蘊悠長的東方文化視覺象徵。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Blanc de Chine·中國白」品牌,源於中國獨特陶瓷藝術審美而誕生,是中國陶瓷輝煌歷史的一段濃縮,具有全世界的視覺識別度和與生俱來的文化輻射價值。

    2015年,泉州市政府、德化縣政府與英藍集團攜手發起了「中國白·再出發」工程,成功地將德化陶瓷以嶄新的面貌推向全球。如今,「中國白」已經成為德化白瓷在全世界的代名詞。

63.jpg

    三等獎·Yatsugi Miho·《潮》

    因此,打造「Blanc de Chine·中國白」品牌,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很好突破口。擔任這一榮光,德化擁有怎樣的底氣實現「窯火復旺」,又歷經怎樣的努力做到「扣舷而歌」?

    時間追溯到2006年,德化瓷燒制技藝作為手工技藝類項目,正式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之後,泉州市政府和德化縣政府出台多項政策助力白瓷產業發展,但由於缺乏合理引導,產品面貌呈現出摹古之風瀰漫、同質化傾向嚴重等問題。據不完全統計,在2000年至2014年的15年間,關於「中國白」的報道在百度與谷歌上搜索寥寥無幾,「中國白」與「Blanc de Chine」關鍵字出現的頻率居然不足千次。

    轉變,始於2015年。時任泉州市長康濤將德化縣作為調研重點之一,並在調研過程中發現,曾經藝術造詣遠超其他瓷都的德化縣,如今卻淪為西方聖誕節日製作訂單加工的生產場地。

    這意味着,原本富含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的「中國白」,在國際市場上僅僅被視為一種普通的白色瓷材料,用於製造大量低附加值的產品,儘管出口訂單數量龐大,但利潤卻微乎其微,一旦國家的外匯儲備變動,這些訂單就要面臨虧損的風險。多年來超負荷、低產值的代工生產,使當地的瓷土資源已接近枯竭,這對德化陶瓷產業的未來發展構成了嚴峻的挑戰。

64.jpg

    三等獎·Yatsugi Miho·《潮》

    德化發展的優勢、最大的希望在於陶瓷,要敢於帶着夢想闖世界。步入新征程,為了更有效地幫助從業者提升藝術修養、開拓國際視野,增強德化白瓷的國際影響力和附加值,「中國白·再出發」項目應時而生。

    在英藍集團受邀對德化縣陶瓷產業發展情況進行深入調研期間,於志強董事長精心組織了集團藝術部團隊、法國羅丹博物館的專家等人陸續前往德化進行調研,訪問了工廠企業、工藝大師工坊、陶瓷學院等,對德化陶瓷產業進行了全面的剖析。調研團隊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前瞻性的解決方案和行動計劃,強調必須更新觀念,接軌國際,以全新的品牌視角和認知來審視和推動「中國白」發展。

65.jpg

    三等獎· Kate Strachan·《延長》

    為了深入探討「中國白」作為品牌名稱的合理性,英藍集團在北京「藝術8」召集了眾多國內外知名專家,舉辦了一場關於「中國白」品牌的論證會。

    會議以明代德化白瓷的輝煌歷史為基礎,與會專家圍繞將「中國白」作為德化陶瓷的地域品牌,以及其外文翻譯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討。

    經過充分討論,與會專家一致認同法文翻譯「Blanc de Chine」能夠準確體現德化白瓷在歷史和國際上的獨特價值和尊貴地位。因此,「Blanc de Chine·中國白」品牌名正式確立。

66.jpg

    評委提名獎·周雅青·《豆蔻年華》

    「Blanc de Chine·中國白」的品牌塑造,不僅需要國內社會各界的努力,還離不開國際力量的推動。2016年5月,第一屆「中法文化論壇」在北京舉辦,論壇通過了舉辦「德化陶瓷藝術展」的決議,並決定每兩年舉辦一屆「國際陶瓷藝術大獎賽」;2017年2月,首屆「大獎賽」在德化縣文廟啟動,這標誌着德化縣與國際陶瓷文化藝術交流互動掀開了嶄新序幕。

    歷經9年的艱辛實踐,「Blanc de Chine·中國白」已經從一個具有地域特色的陶瓷品種,發展成為映射民族文化認知的國際性話題,「中國白」國際陶瓷藝術大獎賽、「中國白」國際藝術家駐地計劃和「中國白」國際陶瓷藝術論壇便是在這個國際話題下孕育而出的成功範例。

67.png

    2019年「中國白」國際陶瓷藝術論壇

    時至今日,「大獎賽」的影響力輻射全球50多個國家,參賽藝術家1500餘位,業界認可度正不斷地擴大;「中國白」國際藝術家駐地計劃實施以來,共有美、英、法、意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30多位國外藝術家到德化駐地創作,創作期間舉辦了近百場文化沙龍,讓德化的大師新秀、企業家、學子可以面對面地與國際藝術大師溝通交流合作;「中國白」國際陶瓷藝術論壇已成功舉辦了三屆,以陶瓷藝術為載體,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鑒。如今,德化縣已擁有陶瓷技能人才4800多名,其中國家級大師13人、省級大師276人。據不完全統計,包括「瓷聖」何朝宗在內的德化瓷塑作品,被世界各國超 40 家博物館收藏,再現德化白瓷的「高光時刻」。

    商品做到極致,就是文化的輸出。在「中國白」的「蘇醒」背後,是文化意識的覺醒。2021年,「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德化窯址成為全球首批窯址類世界文化遺產;2022年12月,德化窯考古遺址公園入選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這恰恰印證了文化和產業是互融共生的關係。藝術賦能,豐富多元業態,「中國白」區域品牌的成功打造為德化產業升級提供了有力的抓手。

68.png

    來自各國的駐地藝術家

    中國陶瓷藝術幾千年的歷史表明,傳統的生命力就在於每個時代都在原有基礎之上不斷地推陳出新,不斷地顯示當下時代的創造力,不斷地挖掘陶瓷藝術既永恆又變幻無窮的魅力。

    精美的瓷器不僅要做出來、擺出來,更要傳出去。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人,都是「中國白」故事的親歷者、續寫者、講述者,讓「中國白」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真正成為代表中國的「白」、引領世界的「白」。

69.png

    2024年5月2日,為慶祝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遊年,凡爾賽皇家歌劇院慶典音樂會暨《璀璨凡爾賽》展覽開幕儀式於杭州英藍中心舉行,展期為2024年5月2日至2024年10月8日。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世界五大宮殿之一,凡爾賽宮是17-18世紀連接歐洲與中國的文化交流中心,最具代表性的是路易十四時期以白瓷意象為主的「特里亞農瓷宮」,「中國白」成為了解這一時期中法關係和藝術交流的重要物證。

    同時,由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與德化陶瓷博物館聯合呈現的新展《世界的「中國白」·Blanc de Chine》也在杭州英藍中心同步展出,展期為2024年5月2日至2024年6月1日。凝白為美,輝映世界,從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出發,一睹德化千年窯火,當代大師作品與古代珍品交相輝映,共同演繹「中國白」的永恆魅力。

    「從中法的禮物交換可以看出,科學和藝術的交流是 17、18世紀中法宮廷交往的主旋律。」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郭福祥說。在17世紀下半葉至18世紀,大量中國商品通過遠東的新航路銷往歐洲,加強了歐洲與中國的聯繫,中法之間貿易發展繁榮,亦是中法宮廷間交往和文化交流的黃金時代。

    地大物博、巧匠天工的中國,令歐洲人充滿無限憧憬與幻想。

    白瓷,即是歷史上中法友好建交的產物。塞弗爾瓷器工場在路易十五時期成為法國王家瓷器製造工場,其制瓷技術和藝術風格受到中國瓷器影響。伴隨着中法交往的日漸深入,來自中國的資訊在法國產生巨大影響力,大量中國工藝品和書籍進入法國宮廷和貴族的收藏視野,引發了以凡爾賽為中心、在創作上以「中國風」為主的藝術熱潮,影響範圍之廣波及整個歐洲。

    那些陳列在法國宮廷里的大量來自中國的白瓷和法國本土創作的中國風藝術品,使得「中國白」成為歷史上這一時期中法文化藝術交流的重要橋樑。

70.jpg

    三等獎·譚江寧·《穿越》

    今天,在中法文化論壇框架下孕育而出的「大獎賽」,是續寫中法人文交流的新時代篇章。作為中法兩國人民共同熱愛的藝術品,陶瓷長期佔據着中法文化交流「C位」。2017年起舉辦的「大獎賽」有力推動了中法兩國進一步發掘和繼承人類文化的優秀傳統。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藝術因互鑒而豐富。「中國和法國雖遠隔千山萬水,在歷史上卻進行過持續不斷的理解對方的嘗試和文化交流的實踐,成就了一段世界文明發展史上交流互鑒的佳話。」郭福祥說。

71.jpg

    評委提名獎·Barnabás Máder·《曾經...》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孔子在《論語·為政篇》提出「六十耳順」,從不惑、知天命走向耳順,這種個人逐漸走向成熟與睿智的標誌,何嘗不是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共同理想。值此中法文化旅遊年到來之際,必將掀起一個新的兩國文化交往的高潮,引領中法關係走高走深走實。

    今年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從宏觀工作任務來看,將文化產業融入到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高國際傳播能力,文化產業的發展將更有底氣。

    與此相契合的,是具有傳統元素與國際影響力的「Blanc de Chine·中國白」,以其傳統文化為原點,努力把自身塑造成開放、包容的國際文化品牌。對多元文化交流的強烈期許和對觀念自由表達的特別觀照,一直是「大獎賽」重要的辦賽理念。

72.jpg

    評委提名獎·魏韞濃·《若木》

    文化的交流從來不是單向的,而是在互動中產生活力、激發創新。60年前,中法兩國超越意識形態分歧與東西方冷戰藩籬,率先打開交往大門;60年的中法關係歷程,又給中法關係發展提出了新課題和新挑戰。值得欣慰的是,隨着「中國白」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中外白瓷藝術家們跨越重洋對望,打破藝術邊界,續寫着這份持續數百年的交流與聯繫。

    今時今日,我們依然可以領略到這份來自穿越東西方白瓷朝聖之路的風采。「Blanc de Chine · 中國白」從一段輝煌的歷史記憶演繹成為德化地域品牌,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再一次被國際社會廣泛認知、認可和接受。世界的「中國白」會不斷被賦予更豐富的內涵,走向未來。

責任編輯:蔣璐 世界的「中國白」:白納萬象,瓷語無界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