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學者計劃周年學術交流會2024」於6月1日假香港中文大學圓滿舉行,大會由「香江學者計劃」學術委員會主席、香港研究資助局主席黃玉山教授及香港學者協會主席、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院長左中教授主持;出席嘉賓包括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夏文峰;中聯辦教育科技部副部長吳程;香港中文大學常務副校長陳金樑教授;香江學者計劃顧問、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研究與發展)陳智軒教授,嶺南大學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姚新教授,香港理工大學協理副校長(研究及創新)王鑽開教授,香港大學協理副校長(研究)黃思齊教授;「香江學者計劃」學術委員會副主席、香港都會大學講座教授譚鳳儀教授以及香港學者協會多位理事,連同香江學者導師和2022屆和2023屆的香江學者,共約120人出席是次學術交流會。同日晚上舉行晚餐交流,歡迎新一屆的香江學者到港開展研究。
香港學者學會主席左中教授致歡迎辭時表示,本年度交流會得到裘槎基金會慷慨贊助和香港中文大學對會場的安排,為香江學者們的成果匯報提供非常好的配套。左教授回顧「計劃」成立至今的篳路藍縷,同時感謝香港院校以及學者對「計劃」的支持和認可,希望「香江學者計劃」在學術交流之外也可成為橋樑、窗口,展示更多元的學術交流模式。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夏文峰線上致辭,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鼓勵入選香江學者計劃的博士後們抓住機遇,勇攀高峰。香港中文大學常務副校長陳金樑教授代表支持機構香港中文大學出席會議並致辭,陳教授鼓勵香江學者珍惜學習機會,積極交流,助力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共同為祖國科創事業努力。
大會亦邀請了香港浸會大學環境與生物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蔡宗葦教授與香江學者分享科研歷程。蔡教授是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從事質譜化學分析的基礎理論及其在環境、生物、藥物和痕量有機污染物的應用研究,目前主要研究與環境污染物相關的人體健康和疾病,已在國際專業刊物上發表500多篇論文。蔡教授曾經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科學技術一等獎和特等獎等多項榮譽,作為香江學者導師之一,蔡教授從學習成長經歷開始分享了他在過去20多年間的研究心得。
經過嚴格篩選,會議籌委會於較早時候邀請8名博士後,參與口頭學術報告和答辯並作即場評審,其餘37位博士後的學術牆報亦已即場進行評分。議評審委員在8位口頭報告的香江學者中會選出4位獲優秀口頭報告獎,獲獎者分別為張曉昕博士(港大)、郭欣萌博士(浸會)、黃建青博士(港大)、朱文清博士(城大)。會議評委又評審出8位香江學者的學術海報為優秀作品,包括鄒俊駒博士(中大)、牟金成博士(教大)、趙朝委博士(城大)、邵赫博士(城大)、王霽翔博士(理大)、張磊博士(城大)、汪俊嶺博士(城大)。
香江學者計劃學術委員會主席黃玉山教授代表大會邀請2014屆香江學者、國家傑青獲得者、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機電工程學院院長蔡寶平教授進行分享。蔡寶平教授2014年獲選香江學者,進入香港城市大學跟隨謝旻教授一起工作,蔡教授根據自己的學習成長經歷分享他在香江交流期間的科研成果,兩年的學習生涯奠定了蔡教授未來10年的科研發展道路。與此同時,在場學者亦積極參與交流討論,香江學者對於在港衣食住行、科研工作、群體生活與合作都有更好的認識,並在會上提出許多切實建議。
「香江學者計劃」是內地和香港聯合培養高層次科技創新型人才的計劃。由香港學者協會與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博士後管委員會簽約,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及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分別為內地及香港執行機構。計劃之兩地合作、互補雙贏的人才培養模式,受到香港高校、學者、新聞媒體等各方面的關注和好評。自2011年舉辦至今,每年選拔約60名內地優秀博士後到香港隨港方導師參與在港2年的項目研究,13年來,「香江學者計劃」在兩地攜手努力下,已累計資助超過700位博士後到港進行研究,每屆學者與在港導師合作產出高水平的學術論文超過百篇,對學術研究有重要影響,亦被譽為「最成功的博士後計劃」。2022屆共45名香江學者過去一年在國際學術刊物、學術會議上發表成果,大會已為此收集出版「香江學者計劃周年學術交流會」論文集。
頂圖圖説:香江學者計劃周年學術交流會參與者合影。
獲獎學者合影。
學者現場閱覽海報。
學者向評審講解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