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朱虹 盛雪泠:毛澤東的江西情

朱虹 盛雪泠:毛澤東的江西情

責任編輯:林鏗泓 2024-06-11 20:25:25 來源:新華社

青年毛澤東

在毛澤東波瀾壯闊的奮鬥人生中,他與江西這片紅色土地結下了深厚情緣。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在江西帶領人們走過崢嶸歲月,開創了嶄新的革命道路、創造了輝煌的革命偉績、留下了偉大的革命精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毛澤東先後26次蒞臨江西,仍一直牽掛着江西的人民、心繫着江西的發展。毛澤東的江西情,是革命情、奮鬥情、發展情、人民情。

一、凌雲壯志的萍鄉情

1920年11月至1930年9月,毛澤東先後十次來到萍鄉,深入農村和工礦,開展社會調查,散播紅色革命火種,領導革命鬥爭,掀開中國工人運動史上的光輝一頁。

油畫《毛主席去安源》

1921年秋冬,毛澤東到安源路礦調查研究,以交朋友的方式與工人促膝談心,深入礦井,了解工人們的疾苦,「先以朋友的關係與各工友接洽,漸談及工人受痛苦受壓迫及有組織團體之必要等情」。毛澤東教育工人說:「受苦不是什麼命里註定的,而是帝國主義資本家壓迫剝削的結果,我們工人只要團結得緊,就是有座山壓在我們頭上也能推倒」,號召工人團結起來,共同反抗壓迫與剝削。為進一步宣傳革命道理、加強工人團結、開展工人運動,毛澤東多次來往安源,指導發展團組織和黨組織,成立全國產業工人中最早的共青團組織——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安源支部和中國共產黨在產業工人中建立的第一個黨支部——中共安源路礦支部,並且團結工人,將路礦兩局全體工人組成一個團體命名為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隨着革命運動的不斷發展,安源工人運動時機逐漸成熟,毛澤東提出了「哀兵必勝」的策略,於1922年9月14日和李立三、劉少奇等人組織安源路礦工人舉行大罷工,提出了「從前是牛馬,現在要做人」的口號。經過5天的激烈鬥爭,工人俱樂部「未傷一人,未敗一事,而得到安全勝利」。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是我們黨第一次獨立領導並取得完全勝利的工人鬥爭,是黨在領導中國第一個工人運動高潮中創造的「絕無而僅有」的成功範例。

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

1927年春夏之交,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並決定派毛澤東去湖南改組中共湖南省委、發動和領導秋收起義,這就是著名的「八七」會議。同年9月,毛澤東在安源主持召開了部署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的軍事會議,組建了工農革命軍,確定了軍事行動、暴動日期及民眾暴動計劃,安源在全國率先舉起了「工農革命軍」的旗幟。各路起義部隊按照毛澤東的命令,分別從修水、銅鼓、安源出發,向敵人發起進攻。在各路起義部隊受挫,形勢嚴峻時,毛澤東果斷放棄攻打長沙的計劃,並作出「引兵井岡」的重要決策,走向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革命道路。《西江月·秋收起義》是毛澤東的第一首軍旅詞,「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展現了秋收起義震天動地的時刻。

二、深厚綿長的井岡情

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這裏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闢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孕育了「堅定執着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鬥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的井岡山精神。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在近現代中國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在毛澤東心中留下深厚綿長的井岡情結。

井岡山茨坪

秋收起義失利後,毛澤東果斷決定「上山」,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奠定了中國革命基礎,開創了中國革命新局面。毛澤東在井岡山的歲月是艱苦樸素而又鬥志昂揚,帶領紅軍戰士們眾志成城、無所畏懼奮戰敵人的次次進攻。1928年秋所作的《西江月·井岡山》:「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正是對黃洋界保衛戰的光輝寫照,是毛澤東對井岡山軍民們臨危不懼、英勇奮戰的偉大精神的頌歌。

毛澤東組織創建和發展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並在井岡山戰鬥和生活了一年零三個月,時間雖不長,但他對井岡山的感情卻深厚綿長,對井岡山秀麗的山水風光和淳樸的人民群眾都有着深刻的眷戀和情誼。

毛主席重上井岡山

在闊別36年後,1965年5月毛澤東再次重回故地,乘專列從長沙出發,經株洲到達醴陵後沿着茶陵、永新、寧岡當年的秋收起義之路重上井岡山,22日晚抵達井岡山茨坪,下榻在井岡山賓館。看着茨坪燈火通明,一片輝煌,喇叭里播送着當年中央蘇區的民歌《十送紅軍》,感嘆地說到:「沒有井岡山人民支持,沒有井岡山的艱苦奮鬥就不會有今天!」在井岡山期間,毛澤東常談起當年在井岡山的鬥爭,工作時間也安排得十分緊湊,不斷向當地幹部了解這裏目前的建設和發展情況,毛澤東高興地說:「幾十年了,井岡山變化很大。今天井岡山各方面比起三十六年前大不相同了,上山坐汽車,住樓房,吃飯四菜一湯,穿的是乾淨整齊的衣服,真是神氣多了。我相信,井岡山將來還會變得更好,更神氣。但我勸大家日子好過了,艱苦奮鬥的精神不要丟了,井岡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丟了。」

這次重上井岡山,毛澤東撫今追昔,感慨萬千,揮墨作下《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和《念奴嬌·井岡山》,詞中「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彈指三十八年,人間變了,似天淵翻覆」「猶記當時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都表現出毛澤東內心對井岡山的深切情感,對今非昔比的感慨。

三、堅韌不拔的贛南情

1929年1月,為打破湘贛敵軍的會剿,毛澤東、朱德等人率領紅四軍主力離開井岡山,出擊贛南,至1934年10月紅軍開始長征,毛澤東一直在贛南、閩西征戰。在贛南、閩西的烽火歲月,是毛澤東詩詞創作的高峰期,也是軍旅詩詞的成型期,在此期間共寫了9首詞作,其中《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菩薩蠻·大柏地》《清平樂·會昌》6首詞反映了毛澤東在贛南期間的革命歷程和內心感悟。

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舊址

毛澤東曾說:「十年的紅軍戰爭史,就是一部反『圍剿』史。」在戰爭勝利後,毛澤東馬背行吟,作「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不周山下紅旗亂。」「槍林逼,飛將軍自重霄入。」,將詞意融入戰爭,豪情壯志,對勝利指日可待的信心。在當時開闢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的過程中遭遇坎坷逆境,受到錯誤路線的打壓,反「圍剿」戰爭受挫,面對人生逆境,毛澤東將苦悶埋藏於心,感懷作詞「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豪邁地表達了積極樂觀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對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

四、豪情逸致的廬山情

毛澤東對廬山具有獨特的情感,先後於1959年、1961年和1970年四次登上廬山,至愛廬山,說「我最喜歡廬山」,並三次提議在廬山召開中央會議,前後在廬山共住126天。毛澤東在廬山,不僅籌劃國事,討論工作,還閒暇時登上廬山賞景作詩,欣然賦詩《七律·登廬山》和《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

毛主席在廬山

其中,《七律·登廬山》描繪毛澤東立於廬山之巔,登高望遠有感而發。詩人以「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借景抒懷,表達了對國外反華勢力的冷眼蔑視和堅定樂觀的政治情懷。

五、心繫人民的餘江情

新中國成立之初,血吸蟲病在我國南方和長江沿岸一帶肆虐蔓延,江西餘江是全國血吸蟲病流行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1955年,毛澤東發起號召「一定要消滅血吸蟲病」。12月24日上午,毛澤東在專列上召集江西省委負責人和地方同志座談,詳細了解江西血吸蟲病的防治情況並給予指導。1958年,餘江人民在共產黨的帶領下,完成大面積滅螺任務,在全國率先消滅了血吸蟲病。毛澤東在《人民日報》上讀到餘江縣消滅了血吸蟲的消息後作下《七律二首·送瘟神》,全詩以心繫人民問題為主題,為人民群眾戰勝瘟神給予強大精神力量。詩中小序「餘江縣消滅了血吸蟲。浮想聯翩,夜不能寐。微風拂煦,旭日臨窗。遙望南天,欣然命筆。」表現出毛澤東對人民疾苦的關心,對百姓安康的牽掛。詩中「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飽含着對深重苦難的人民群眾的關懷和同情。「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表達着毛澤東對偉大的人民英雄的歌頌讚揚,對瘟神被逐、人民幸福安康的美好希望。

六、老驥伏櫪的南昌情

毛澤東與南昌有多次交集,早在1930年8月與朱德率領紅軍到達贛江北部的牛行車站,隔江向南昌鳴槍以示紀念南昌起義三周年,史稱「八一示威」行動。新中國成立後,從1957年9月9日,毛澤東第一次來到南昌市區考察了解工農業生產情況,至1975年2月3日,毛澤東最後一次來到南昌考察,共途經南昌20次。

毛澤東在深入全國各地的調查研究時,常在專列火車上召開會議和接見當地領導和各方代表。1960年是毛澤東外出調查最頻繁的一年,也是毛澤東經停南昌調研考察次數最多的一年,毛澤東的專列三次經停南昌並與江西省委負責人談話了解江西的發展情況,對江西的發展給予殷殷囑託。1961年黨的八屆九中全會召開,毛澤東在大會上再次就調查研究問題發表講話,號召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提出1961年要成為實事求是年、調查研究年。八屆九中全會後毛澤東堅持組織調查、深入調查實際研究,多次乘專列南下調研,常經停南昌。

1965年12月,毛澤東再次來到南昌,並在南昌居住17天。在此期間,毛澤東撫今追昔,感慨萬千,寫下《七律·洪都》,這是毛澤東除《沁園春·長沙》外第二首以省會城市名稱為題的詩詞。詩中「到得洪都又一年,祖生擊楫至今傳。聞雞久聽南天雨,立馬曾揮北地鞭。鬢雪飛來成廢料,彩雲長在有新天。年年後浪推前浪,江草江花處處鮮。」表現出毛澤東在南昌這座英雄城中思緒萬千,聯想起祖逖擊楫、立誓報國的歷史和自己在南方的革命鬥爭往事,雖已暮年,但仍具壯志雄心,更是充滿對祖國未來發展的期望和憧憬。

南昌八一廣場

斯人已去,雖死猶生。毛澤東在江西的革命歲月,對江西人民和江西發展時刻牽掛之情,都被江西人民銘記於心中。偉人的精神不朽,偉大的革命奮鬥精神將在江西傳承流淌,成為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江西篇章的強大動力!

責任編輯:林鏗泓 朱虹 盛雪泠:毛澤東的江西情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