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面向6+3產業培育創新主體 北京城市副中心帶動民生應用場景陸續落地

責任編輯:林梓琦 2024-06-20 10:30:06 來源:香港商報網

    記者從北京通州獲悉,通州區近日印發創新夥伴計劃實施方案,全區將優先在先進製造、數字經濟、現代金融、商務服務、文化旅遊、現代種業6大産業領域和未來健康、未來資訊、未來能源3大未來産業領域,引育一批具有行業核心競爭力的創新主體,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基礎前沿技術,培育一批業內一流的創新型企業,完善産業鏈創新鏈,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優可靠性的産業協同創新生態。

    科技之光映照在五河交匯處,通州區科委聚焦「6+3」產業領域,圍繞公共服務、城市生態、民生改善等重點領域,已落地一批帶動性強、示範性好的應用場景。

    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

    區科委開展「科技文化大講堂」,邀請中科院、清華大學、北京科技大學、華為公司、中芯國際等專家學者進行前沿科技專題授課;打造「青年走進理論中心組」活動品牌,定期組織黨員幹部走上講台,通過黨組織學習促進理論素養和業務水平雙提升,同時為青年幹部提供鍛煉和展示的平台。

    運用「制度+科技」手段,制定《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強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支持辦法》,配套制定項目、經費、科技信用管理和創新人才資助等6項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構建科技政策1+6政策體系,打造副中心科技政策的「四樑八柱」;區科委還同步開發科技項目管理系統,以制度建設為根本,以信息技術為手段,推進全區科技工作項目的全程監管,增強工作透明度,從源頭上提升預防腐敗的綜合效能。

    攻克一批關鍵技術前沿技術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為促進副中心科技創新資源要素集聚,做好「科技+產業發展」文章,區科委與市級科技部門積極開展支部共建,共同服務副中心6大產業布局發展。區科委促成通州區政府與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簽訂合作協議,爭取市級單位在科技資源方面大力支持。在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支持下,引進創業黑馬建設副中心黑馬數字孿生孵化器,成為副中心首家市級標桿孵化器,實現高水平孵化器「零」的突破,提升副中心產業服務水平。同時,區科委也加快推進相關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落地工作。

    探索建立合理化的科技創新緊耦合機制,高效配置科技力量和創新資源,區科委發布並實施副中心「創新夥伴」工作計劃,支持副中心領軍企業、頭部企業、創新平台等牽頭面向重點產業領域開展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帶動核心技術迭代創新;優先在6大產業領域和未來健康、未來信息、未來能源3大未來產業領域,引育一批具有行業核心競爭力的創新主體,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基礎前沿技術,完善產業鏈創新鏈,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優可靠性的產業協同創新生態。

    以科技解決物業就醫等難題

    做好「科技+基層治理」文章,區科委還聚力於副中心民生「七有五性」應用場景。以科技賦能為民辦實事,目前區科委圍繞公共服務、城市生態、民生改善等重點領域,已落地一批帶動性強、示範性好的應用場景。

    區科委助力建設副中心數碼化虛擬物業服務應用平台,應用區塊鏈、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借鑑「滴滴打車模式」解決物業服務難題;智慧消防平台在潞城鎮試點應用,通過圖像識別和智慧調度,提高了農村地區初起火災的撲救效率,全年火情總數下降40%以上;互聯網就醫便民惠民服務平台落地潞河醫院,提供線上的候診查詢、預診分診、門診繳費、報告查詢、複診、立體膠片查閱等應用,縮短平均就醫時間,提高醫療資源使用效率;建設新型配電系統源網荷儲實驗室,搭建新型電力系統實驗測試平台,開展新產品、新技術實驗驗證,為交直流混合配電網提供技術支持;在規自分局試點建設工程建設項目三維智能化審查平台,使用BIM三維圖紙審查替代原有傳統規劃報建審查,提高行政運行效率;在玉橋街道試點推動落地科技項目,通過定向定距音箱聲波技術,降低廣場舞噪音擾民問題,從源頭助力12345問題訴求解決。

    副中心科普基地已達到17家

    營造科技創新氛圍,區科委不僅做好「科技+文明創建」文章,還以提高公民科學文化素養,服務副中心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導向,完善組織體系,強化能力建設,優化科普資源配置,組織高質量科普活動,推進公民科學素質提升,讓社會公共科普服務惠澤民生。

    目前,副中心涉及青少年科技教育、環保、氣象、應急、都市現代農業等領域和行業的科普基地達到17家。副中心還擁有國家級科普基地1家,市級科普基地4家。各基地發揮自身資源優勢,主動面向公眾開放,組織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科普宣教活動,實現科普工作社會化、群眾化和經常化。

    面向重點人群,區科委還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黨群服務中心、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等基層陣地為平台,推進基層科普服務開展;圍繞「低碳環保」「公共安全」「人工智能」「健康養生」「航海航空」「腫瘤防治」等公眾關心關注的熱點問題,組織百餘場科普宣教活動走進社區、走進農村、走進軍營,通過線下線上互動體驗、展覽展示、科學講堂、諮詢服務等方式,多渠道、多層次、多角度推廣普及科技惠民成果,提高科學素養,為高標準實現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目標提供支撐與服務。(楊凌雲 趙鵬 陳子傑)

責任編輯:林梓琦 面向6+3產業培育創新主體  北京城市副中心帶動民生應用場景陸續落地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