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國公布上半年外貿數據,貿易規模再創新高。其中,中國與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經濟體之間貿易持續增長,這不僅令全球貿易增長更具韌性,也為全球經濟延續溫和復蘇態勢奠定基礎。
海關總署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1.17萬億元,歷史同期首次超過21萬億元。其中,與東盟、拉美、非洲、印度等國家和地區進出口貿易均出現明顯增長,部分指標增速達到兩位數。同期,我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計進出口10.03萬億元,增長7.2%,其中出口5.62萬億元,增長8.4%;進口4.41萬億元,增長5.8%。此外,聯合國貿發會議最新《全球貿易動態》報告也顯示,今年一季度大型發展中經濟體的強勁表現成為拉動貿易復蘇主要動力。與發展中國家的強勁貿易表現相匹配的是南南貿易環比增長2%,且主要發生在東亞地區內。
今年以來,世界經濟呈現溫和復蘇跡象,但面臨反彈動力不強、主要經濟體表現分化、貿易與投資增長乏力、通脹壓力持續以及地緣政治風險等問題。在此背景下,中國與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經濟體之間貿易持續增長,有助於推動全球貿易流量的增加,增強全球經濟韌性,降低有關風險衝擊帶來的影響,令經濟良性循環更加順暢,有力促進了全球經濟復蘇。
有分析指出,中國與相關國家和地區在資源稟賦、產業結構等方面存在較強的互補性,通過貿易合作,雙方發揮各自優勢,實現了資源高效配置,推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和優化。特別是在面對一些國家「小院高牆」「脫鈎斷鏈」等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手段打壓之際,這種合作有助於減少供應鏈中斷的風險,為全球經濟復蘇提供穩定的供應保障。
還應看到,中國與相關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合作除了傳統商品外,也涉及新能源、數字經濟等新興領域,這促進了相關國家和地區的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為中國企業提供新的市場機會和創新靈感,進而推動全球經濟向更加可持續、高質量的方向發展。
中國與相關國家和地區貿易的穩定增長,有力支持了多邊貿易體制,維護了全球貿易秩序的穩定和公正,推動着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完善和發展。例如,中國已連續多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貿易夥伴國地位。中非貿易的穩定增長有力地促進了非洲經濟的復蘇和發展。又如,得益於《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實施,亞洲各國貿易往來趨於頻繁,經濟互利效果逐步顯現。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分析報告指出,這是亞洲經濟相較於其他區域更為穩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當前,得益於穩固的多邊貿易框架和具有韌性的全球供應鏈,全球貿易復蘇正在取得進展。不過,進入二季度後,全球貿易增長面臨的挑戰有增無減。一方面,美國等部分發達經濟體增長疲軟,貨幣周期延宕,給全球需求恢復帶來不利影響;另一方面,歐美一些人將經貿問題泛政治化、泛安全化,不僅加劇了全球貿易碎片化的風險,也阻礙了不少領域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為全球貿易增長帶來下行風險。此外,地緣緊張局勢仍是影響全球貿易趨勢的重要因素。
在這種局面下,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經濟體,堅定不移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切實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穩定,成為全球貿易復蘇以及世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在當前世界經濟格局之中,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和政策變動固然需要關注,但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經濟體為穩定世界經濟所作的不懈努力更加值得重視。(經濟日報作者 連俊)
頂圖圖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