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攜手中國人民大學27日舉辦2024國際貨幣論壇。論壇發布了《人民幣國際化報告 2024》顯示,2023年人民幣國際化指數(RII)季度平均值為6.27,同比增長22.9%,繼續保持長期向上趨勢。報告認為,即使在外部環境極其嚴峻、中國經濟和對外貿易倍受打壓的情況下,與其他主要國際貨幣同期表現相比,人民幣國際化依然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同時大幅領先英鎊和日元的3.76和4.40。
人民幣國際金融計價交易對RII貢獻度高達近八成
RII由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率先編制,於 2012 年首次正式披露。本次報告是第13本人民幣國際化年度報告。該指數綜合考慮了人民幣在貿易計價結算、金融交易和官方儲備等方面執行國際貨幣職能的情況,RII 數值越大,說明人民幣國際化水平越高。報告顯示,2023 年四個季度末 RII 數值分別為 5.21、7.13、6.42 和 6.32。截至 2023年底,美元、歐元、英鎊、日元的國際化指數分別為 51.52、25.03、3.76 和 4.40。過去 5 年,美元、歐元、英鎊、日元、人民幣的國際化指數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分別為-0.23%、-1.34%、-2.65%、0.22%和 16.56%。
從 RII 細分指標情況看,在貿易計價結算方面,跨境人民幣結算規模創歷史新高,2023 年底全球跨境貿易人民幣計價結算佔比達到 4.43%,全年季度平均值同比增長 34.18%,對當年 RII 變化的貢獻度約為三成。在國際金融計價交易方面,人民幣直接投資穩步增長,信貸與債券融資大幅攀升,儘管投資端承壓,但仍有效推動人民幣國際金融計價交易綜合指標繼續向上突破,2023 年季度平均值同比增長 28.80%,對當年 RII 變化的貢獻度高達近八成。在國際儲備方面,在以美元計價的全球官方外匯儲備數據中,人民幣佔比自 2022 年起已緩慢下降至 2.29%,一定程度上拖累了 RII 表現,對當年 RII 變化的貢獻度約為負一成。
人民幣融資功能增強成高光亮點
報告分析,人民幣國際化的推動力主要來自幾個方面。第一,中國持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從根本上提升人民幣作為一種國際貨幣的「含金量」。第二,中國以制度型開放為重點加快金融高水平開放步伐,促使人民幣國際化進一步提質增速。第三,國際貨幣合作大踏步前進,為人民幣國際使用搭建廣闊的平台。第四,金融周期分化與波動下人民幣融資功能增強,成為 2023 年人民幣國際使用的高光亮點。
報告認為,中國繼續擔當世界經濟和全球供應鏈向前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人民幣國際使用水平保持歷史高位,全球影響力進一步鞏固,但也面臨多重挑戰。第一,國內經濟基本面承壓,外部地緣政治風險高企,人民幣國際信心易受影響。第二,收益率是核心決定要素,人民幣資產端面臨資本流出壓力。由於中美利差倒掛,人民幣資產收益率相對走低,特別是股票等人民幣計價的風險資產價格下跌,使得投資職能的人民幣國際使用面臨挑戰。第三,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走弱,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相對緩慢。這會影響全球人民幣流動循環,對人民幣國際化深度發展形成制約。
以國際貨幣金融變革促進全球供應鏈可持續發展
本年度報告以「可持續全球供應鏈體系與國際貨幣金融變革」為主題,系統闡述了國際貨幣金融變革對全球供應鏈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也充分論證了一國貨幣金融體系服務於全球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將有助於推動該國的貨幣國際化進程。報告認為,越是處於全球供應鏈重要位置的經濟體,其通過金融服務功能來提升供應鏈合作夥伴的福利水平、增強全球供應鏈韌性的效果越是顯著,而且伴隨一國金融體系服務全球供應鏈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的提高,該國貨幣的國際使用基礎也必然進一步夯實。反之,在現行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中,一旦掌握規則制定權和話語權的國家將金融服務功能異化為地緣政治工具或大國競爭武器,全球供應鏈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就必然遭到災難性的破壞;當這種情形發生時,為了保障全球供應鏈上更多國家的安全與福利,基於可持續全球供應鏈推動國際貨幣金融變革就成為一項必要而且迫切的正義事業。
「逆全球化」危害全球供應鏈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拖累了世界經濟復蘇進程。技術壟斷和金融霸權使發展中國家難以擺脫供應鏈弱勢地位,在全球供應鏈動盪重構中更容易遭遇危機衝擊和安全挑戰。報告認為,全球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國際貨幣金融服務,有效的金融支持保障功能可以提升全球供應鏈的包容性和韌性。可持續的全球供應鏈體系以及與之適配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都是當前緊缺的重要全球公共產品。
誰來整合全球供應鏈?誰來為可持續全球供應鏈提供國際貨幣金融服務?報告認為,作為全球供應鏈上的重要經濟體,中國為供應鏈夥伴提供金融服務,就是在彌補優質全球公共產品缺口。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國際計價貨幣、國際支付貨幣和國際安全資產的新增選項,也是中國在供給優質全球公共產品。然而,中國在現行的全球供應鏈體系和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中,同樣缺乏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體一樣處於「弱勢地位」。不僅如此,由於挑戰了主要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和金融霸權,中國正在全球範圍內遭遇圍追堵截。
報告強調,人民幣國際化是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建設金融強國的必由之路。因此建議要抓住全球供應鏈重塑和國際貨幣金融變革的契機,緊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提高中國對世界經濟復蘇與發展的影響力和貢獻度。堅持以開放促合作,堅信「合作能夠發展,發展可以共贏」。努力提高中國金融體系對全球供應鏈的支持與保障力度,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增強供應鏈韌性和抗風險能力。不斷夯實人民幣的國際使用基礎,以國際貨幣金融變革促進全球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金融服務供給體系,以金融創新更好地服務科技創新;推動制定綠色金融、數字金融等全球標準,以高水平金融開放促進全球供應鏈互聯互通。運用區塊鏈、大數據技術定製化供應鏈風險管理方案,構建政企協同的供應鏈保險服務體系,更好地發揮風險管理對供應鏈穩定的保障作用。提高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 )對全球供應鏈合作夥伴的服務質效,更好支持「一帶一路」、RCEP 等重點區域的貿易投資活動。參與國際組織牽頭的跨境支付標準研製工作,積極提供安全、便捷、可兼容的跨境支付服務。(記者張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