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通訊|11年後再訪「蛟龍」:香港科學家眼中的深海探索

通訊|11年後再訪「蛟龍」:香港科學家眼中的深海探索

責任編輯:程向明 2024-08-23 15:49:10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深海一號」8月23日電 8月22日,正在西太平洋海域進行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科考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迎來老朋友——來自中國香港的海洋生物學家、香港浸會大學教授邱建文。

 在當日的下潛作業中,邱建文隨潛航員趙晟婭、傅文韜,在西太平洋海域一座尚未正式命名的海山西北面山脊進行深海生物多樣性調查,觀察拍攝底棲生物分布情況,採集到冷水珊瑚、玻璃海綿、海蛇尾等20餘件代表性生物樣品。

 11年前,邱建文曾搭乘「蛟龍號」在中國南海參與深潛作業,抵達中國南海1300多米深的冷泉區,觀察並採集到貽貝等10餘種生物。「那時的『蛟龍號』還很年輕,功能遠不如今天強大。」回憶起2013年6月19日,邱建文記憶猶新,「下潛前,我沒有想到這一區域會有如此多生物,水下場景像是沙漠中的綠洲,非常震撼。」

 但那次深潛也留下一些遺憾。「當時沒能完成對體型較小、走動能力強的生物採樣,有的海參不能適應溫壓變化,到水面時已經化掉。」邱建文說,由於當時對深海的認識比較少,很多生物對於科學家和潛航員來說都是未知,更不要說判定它們的保育價值。

 如今再次搭乘「蛟龍號」下潛,邱建文對深海生物有了更多了解。結合「深海一號」船即時勘測的地形地貌資料,以及自己在深海生物多樣性、遺傳連通性等領域的研究,他清楚即將下潛的海山可能會出現哪些大型生物,哪些生物具有採樣和研究價值、哪些已近瀕危。他也從「蛟龍號」近日下潛中帶回的翔實資料里汲取更多經驗,讓水下每一分鐘都能被充分利用。

 此外,邱建文搭乘的「蛟龍號」也經歷了全面技術提升。框架結構優化、水下燈光視頻系統升級、載人球殼壽命監測……6個大項28個小項的技術升級,讓「蛟龍號」具備水下精細探測、目標快速搜索、原位定點取樣等更加先進的作業能力。

 「除了下潛體驗更舒適,我明顯感到『蛟龍號』的全套下潛作業流程都變得更加流程化和專業化。」邱建文說,「蛟龍號」已進入業務化運行階段,下潛的每個環節都在「蛟龍」團隊的掌控之中。雖然在水深2000米左右的海山山脊受到較強且持續的底流影響,但主駕潛航員趙晟婭在資深潛航員傅文韜的協助下,始終沉着冷靜,頂着底流在海山峭壁高效完成了下潛作業。

 船時22日16時許,「蛟龍號」結束約9小時的下潛作業回到水面。僅用10多分鐘,「蛟龍號」便在船員、技術保障等團隊的密切配合下,返回到其支持母船「深海一號」的後甲板上。

 「今天我們看到了小飛象、『偕老同穴』海綿等水下生物,採集到不同顏色和種類的珊瑚樣品。」邱建文和潛航員一起向中外科學家介紹當天的下潛情況。科學家們則根據專業分組和分工,緊鑼密鼓地在船上實驗室開始樣品處理工作。

 兩小時後,「蛟龍號」搭載的4K攝像機拍攝的水下畫面出現在潛器監控中心屏幕上。邱建文帶領大家回顧當天的下潛,講述着屏幕上的一個個「深海精靈」。

 和多年前在中國南海的下潛經歷一樣,這次邱建文也看到了名為「偕老同穴」的海綿生物。據他介紹,這種海綿生物有着玻璃纖維組成的外殼,能夠抵禦捕食者,中空結構為一對雌雄儷蝦提供了居住空間。這對與海綿共生的儷蝦幫助海綿清潔體壁,使海綿晶瑩剔透。但是隨着慢慢長大,儷蝦終有一天會困在海綿的複雜結構中無法游出,故名「偕老同穴」。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的深潛是「蛟龍號」試驗性應用階段首個航次。而今,邱建文在「蛟龍號」首個國際航次中,與來自五大洲的科學家一同探尋西太平洋的深海奧秘。

 「得益於中國深海事業的快速發展,我能有機會多次深入海底,在一次次的深海探索中不斷加深對海洋生物生態學的認識。期待通過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與各國科學家開展多學科研究,共同解決深海生態保護問題,構建美好的地球家園。」邱建文說。(新華社記者王聿昊)

責任編輯:程向明 通訊|11年後再訪「蛟龍」:香港科學家眼中的深海探索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