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內蒙古商都縣陰雨連綿,多少影響了馬鈴薯種薯收穫的進度,但卻阻擋不了福建廈門銷售商謝寶福的採購熱情。為了「搶」到第一批希森77號種薯,他已在商都縣住了3天。「只有拿到新品種薯,才能給幾十戶薯農一個交代。」操着令人難懂的「普通話」,謝寶福又去種薯田盯守。
謝寶福關注的希森77號,是一個全新的國產馬鈴薯品種,9月9日,在第五屆希森馬鈴薯種業聯合會年會上,希森馬鈴薯剛剛面向全球發布,發布者是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這個中心2007年由科技部批覆,依托樂陵希森馬鈴薯產業集團組建,先後在山東省樂陵市、北京市延慶區、內蒙古商都縣建立3個現代化馬鈴薯育種基地,致力於開展中國馬鈴薯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
積極。其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馬鈴薯新品種「希森6號」,在全國26個省區市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500萬畝,「今年,『希森3號』『希森4號』『希森6號』等加工型馬鈴薯新品種,供不應求,20多名銷售商在等着種薯收穫,種薯一出地頭就被搶購,推廣情況非常好。」希森馬鈴薯產業集團總經理梁召坤自豪地說。尤其是新上市發布的希森「77」因為種薯數量少,不得不按需分配,跟銷售商做好解釋工作。
種子是農業的晶片,事關國家糧食安全,掌握了種子就有了端牢飯碗的底氣。馬鈴薯是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但一直以來,國內種植品種大都來自荷蘭、美國,大規模推廣的自主薯種寥寥無幾。
18年前,希森馬鈴薯產業集團攜手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專家,來到內蒙古商都縣開始種薯新品種繁育和示範推廣,先後投資40億元,依靠科技創新,自主研發示範推廣33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馬鈴薯品種,入列《國家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廣目錄》,累計推廣總面積達3500萬畝,帶動了超100萬農民致富。
目前,「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依托單位希森馬鈴薯產業集團已成為國內首家「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從新品種研發到種薯繁育、示範推廣再到馬鈴薯全粉、馬鈴薯饅頭加工,走在中國馬鈴薯全產業鏈探索發展前沿,並成立了希森馬鈴薯種業聯合會,連續舉辦五屆年會,每屆都拿出三、四百萬元為經銷商獎手機、獎汽車、獎現金,並拿出馬鈴薯新品種讓廣大農民示範種植推廣。
種子的繁育推廣是一個漫長過程。像新品種希森77號,歷經田間株選、檢測、莖尖培養、擴繁、自然隔離繁殖、大田隔離繁殖等程序,耗時12年,才繁育成合格種薯,銷售給種植者進行商品薯生產。根據試驗田數據,最高畝產達4.4噸。希森77號抗高溫,喜水肥,作為中早熟鮮食品種,同時適宜薯條加工,乾物質含量高達21.6%-24%。
謝寶福家在廈門市翔安區馬巷鎮,銷售希森種薯也有些年頭,去年銷售了575噸希森3號種薯,今年分配到30噸希森77號。「新品種帶來新希望。」他語氣中帶着興奮。
資料顯示,馬鈴薯種薯市場曾經品種繁多,但隨着種植年限的推移,歷經市場的選擇,當前具有一定推廣面積的只剩下4個主流品種,分別是希森6號、沃土、露辛達、科倫巴。 由於各品種習性、品質各有所長,在國內種植區域的劃分逐步明顯。
像謝寶福這樣的種薯銷售商,是馬鈴薯市場的「晴雨表」。近幾年,隨着種植管理技術的提升、品種的優化,馬鈴薯產量不斷增長,市場周期性明顯。從2018年至2023年,市場行情走高,入局者年年增加,導致鮮薯市場連年飽和,外部市場需求不旺,2024年進入低谷期。在這樣的背景下,希森77號確實為行業帶來了「新希望」。(記者 孫珂 通訊員 蔡文典 於東鈞 賈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