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雪時晴」一句源於王羲之寫給友人的手帖,短短四字捕捉了風雲的瞬息萬變,瀟灑的書法反映筆者的闊達氣度。香港舞蹈團與之同名的新作化舞軌為筆跡,在糅合藝術科技的空間裏,演繹書聖的紙上才情。節目將由10月11日至14日假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大劇院公演。
《快雪時晴》糅合書法、武術、舞蹈及藝術科技,帶觀眾從嶄新視角欣賞中國傳統美學,被選為首屆香港演藝博覽「演博節目」之一。
大型舞蹈詩《快雪時晴》由舞團藝術總監楊雲濤編導。近年舞團多部製作均融武於舞,例如糅合南方武術、以舞展武的《凝》,藉南棍展現蘭陵王英姿的《蘭陵·入陣》等,為柔美的舞姿注入一份剛勁,《快雪時晴》也不例外。楊雲濤在接受香港商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是次選擇用以「氣」為本的太極結合舞蹈。「『氣』指的是一種內在的生命力,是中國重要的哲學觀念,貫穿各種藝術形式,像舞蹈、書法都講究氣韻,與注重『形』的西方藝術不同。為何我們覺得王羲之的書法行雲流水,也是因為能感受到他寫字時那股流動的氣。」是次出演的舞者深耕武術七年,為表演練習太極約半年,將以剛柔並濟的肢體語言,體現王氏書法的雄逸與姿媚。
楊雲濤表示,舞團向來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本創作。
表演取材自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初月帖》、《奉橘帖》及《喪亂帖》,均為他寫給密友的書信。這些手帖僅數十字,沒有抒發筆者遠大的抱負,只有給友人的平常問候,「就像現在的手機短訊般,是私密的。」幾封手帖言近指遠,盡在不言中,「如《奉橘帖》只有『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一句,樸實親切,反映了王羲之與友人的君子之交。」《喪亂帖》中,王羲之向友人抒發顛沛流離、祖墳遭破壞的悲痛,則為舞蹈定下基調。「那個時代戰火四起,但從這些手帖能看到,王羲之對友人的關懷、對生命的希望沒有改變,我用舞蹈表達的並非故事情節,而是這份含蓄卻誠摯的情感、『快雪時晴』的意境。」
舞團邀得國際知名小提琴家姚珏為是次演出配樂,以悠揚的樂聲襯托優美的舞蹈線條。
演出還結合多媒體藝術,多層次展現書聖的筆墨橫姿。為是次演出設計新媒體藝術的張瀚謙,擅長糅合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和藝術科技,他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十多年前已在研究如何以新方式表現書法。「中國文字的載體不斷改變,從在石頭、甲骨上刻字,到在竹簡、紙張上寫字,演變出不同的書體。在數碼年代,打字逐漸取代寫字,未來人甚至可能用腦電波溝通,讓人思考書法將來會以什麼形式存在。」這個想法啟發他以腦電波技術、生成式AI等近年嶄新技術,為書法創作流動的新載體,於香港舞蹈團的舞台呈現。
張瀚謙的近期創作包括香港藝術館委約的「吳冠中藝術贊助跨界系列」,以及2023年於M+幕牆上展出的作品《墨 · 脈》。(攝影:Ruth)
「書法對我來說不僅是紙上的形,更是一種精神的表現。好的書法作品能讓觀者沉浸其中,體驗書法家的世界。這是我想用新媒體藝術再現的。」張瀚謙說道。他的其中一個作品,創作過程讓舞者手執動態捕捉器材,猶如運筆,在空中揮毫。「我請舞者代入手帖中的情感,透過想像王羲之身處的時代,引導動作,讓身體成為書寫的媒介。」張瀚謙並將所錄得的「筆劃」結合舞者的腦電波數據,創作出千變萬化的線條,配合舞者肢體的軌跡,層層相疊,相映成趣。
張瀚謙透過收集舞者的動態和腦電波數據,創作出會動的書法線條。
除了新媒體作品,張瀚謙並回歸傳統,利用練書法用的吸水紙於舞台搭建景觀,並搭配滴水裝置,為舞者提供「墨水」,用身體在舞台上「寫書法」。「作品的特別之處是,紙上的水跡會因揮發而消失,就像在這瞬息萬變的時代,很多東西錯過了便不可挽留。」舞台上曇花一現的美,或許會讓觀眾品味到劇場外快雪時晴的世界。
張瀚謙並使用由大華銀行及旗下慈善團體「藝.坊」借出的年度水墨藝術大獎作品,以生成式AI創作,讓畫作不斷延伸,變幻無窮。
《快雪時晴》門票現於城市售票網公開發售。是次香港舞蹈團並聯乘時尚華服品牌Sparkle By Karen Chan,打造限量貴賓票專屬禮遇。購買HK$1000貴賓票可品味地道港式下午茶、探索Sparkle貴賓展示廳,並享受個性化長衫時裝體驗,延續中華文藝之旅。(記者:Ruth,圖片由香港舞蹈團提供)
節目詳情
日期:10月11日至14日
時間:晚上8時(10月11日、12日及14日);下午3時(10月12日至13日)
地點: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大劇院
門票:HK$200至HK$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