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方志中心今日(21日)舉辦《香港志‧自然》贈書典禮暨「香港自然氣候的變化」專題講座。專題講座邀請兩任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岑智明及天文台前高級科學主任莫慶炎主講,講述香港氣候變化和氣象科普知識,吸引約150名市民參與。
(左起)香港地方志中心編輯部總監孫文彬、《香港志:自然・自然環境》作者之一、香港天文台前高級科學主任莫慶炎;《香港志:自然・自然環境》作者之一、香港天文台前台長、香港科技大學客席及兼任教授岑智明;香港地方志中心推廣委員會委員葉偉儀;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 (營運) 張梨珊;香港中央圖書館總館長李美玲;《香港志:自然・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主編之一、香港都會大學環境科學及生態保育講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學榮休教授譚鳳儀;《香港志:自然・自然環境》作者之一、香港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香港天文台助理台長宋文娟;香港地方志中心助理總編輯羅家輝合照。
岑智明以《從天災歷史看氣候變化》為題進行分享,提到風暴潮的成因和歷史,認為風暴潮重現期呈縮短趨勢,並針對歷年的氣象災害及發展趨勢,建議結合科學與歷史,以史為鑑、與時並進,面對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應進行風險評估並做好應對工作。
《香港志:自然・自然環境》作者之一、香港天文台前台長、香港科技大學客席及兼任教授岑智明。
林超英的分享以《香港氣候變化:過去與未來》為主題,他認為香港進入濕熱時代,暴雨呈現集中和高強度徵兆,太陽輻射變得劇烈。國家近年來提倡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能見度低等情況已有所改善。他倡議「科學防災」,降低既有風險,避免造成新型風險。
《香港志:自然・自然環境》作者之一、香港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
莫慶炎則主講《我經歷過的香港自然氣候變化》,介紹在天文台工作時期(1983-2017)經歷過的極端天氣與氣候變化,包括颱風及強颱風、特大雨災、旱災、酷熱天氣、嚴寒天氣等,並回顧曾經需在天台乘涼與實施制水之艱難歲月。雖然近幾十年來市民生活條件有所提升,但氣候卻變差,未來如何應對需每個人共同重視與參與。
《香港志:自然・自然環境》作者之一、香港天文台前高級科學主任莫慶炎。
在對談環節,3位講者分享香港氣候變化及氣象科普知識。
3位講者還對全球暖化提出各自的建議措施,岑智明倡議「防患於未然」,建議政府加強基建。林超英指應以科學為基礎建立「人性社會」,幫助基層人士度過極端天氣。莫慶炎認為應提前做好風險評估,結合基建,設立面對全球極端天氣加劇的應急措施。
頂圖:講座呼籲人們關注氣候變化及環境保護,吸引約150名公眾及媒體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