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濱州色彩:紅色渤海 奮楫向前

濱州色彩:紅色渤海 奮楫向前

責任編輯:鍾鴻冰 2024-09-23 16:15:26 來源:香港商報網

 「今日我攜萬民渡河,不久我軍將飲馬長江。」

 這是陳毅元帥率領40餘萬人北渡黃河後,在中共渤海區黨委駐地面向黨、政、軍、民領導幹部作形勢報告的開場白。(引自《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28軍軍史(1937.10—1984.12)》)

 解放戰爭時期,渤海區既是生生不息的兵源地,又是哺育革命的大糧倉。戰士們奔赴前線奮勇殺敵,渤海區數百萬老百姓用小推車送棉送糧,同心戮力,共同孕育了「不屈不撓,艱苦奮鬥,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渤海革命老區優良傳統,成為濱州的底色——「渤海紅」。

圖片2.jpg

 紅色渤海,紅在革命歷史,崢嶸歲月

 忠肝赤膽,鐵血丹心。渤海大地的英雄兒女積極參軍抵禦外侮,披堅執銳、捨生赴死,展現出大無畏的愛國情懷。趙承舜「一門五烈士」的故事代代傳頌,「鐵打英雄」劉竹溪28塊彈片見證其錚錚愛國心,號稱「渤海雄師」的28軍等英雄隊伍完成了一周內直取閩清閩侯、拿下豬蹄峰、奪取萬壽橋、解放福州城的壯舉。「父送子,母送兒,妻送郎,兄弟爭相上前線」的動人場景隨處可見。為了勝利,渤海區20萬子弟兵參軍參戰,挺進東北,馳騁華東,逐鹿中原,解放平津,鏖戰淮海,飛渡大江,橫掃滬閩,席捲粵桂,一直把紅旗插到天涯海角和西部邊陲。55308 名烈士金戈鐵馬血灑疆場,以血肉之軀抵禦外侮、築起守護家國的鋼鐵長城,用信仰和忠誠書寫了波瀾壯闊的英雄史詩。

 軍民情深,守望相助。「最後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後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後一個老棉襖放在擔架上……」解放戰爭期間,渤海區支前民工達81.9萬人次,出擔架2.5萬副、挑子1.5萬副,大小車近128萬輛次,牲口97.8萬頭,運送支援前線的糧食1.35億公斤。楊國夫中將深情回憶道:「一切的供給都是渤海人民給的。沒有渤海人民群眾,我是光桿司令,渤海是我的第二故鄉,我是渤海人民的兒子」。無論是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濟南戰役還是淮海戰役,渤海區均有大量支前民工隨軍服務,雨天淋濕了柴草,戰士做不了飯,房東大爺把房屋的檁條抽下來做柴禾;戰士們沒有棉被,百姓們就把給新媳婦準備的新被子拿出來……軍民魚水情成為渤海區革命歷史中最動人的篇章。

 血脈賡續,薪火相傳。濱州市委市政府傳承紅色基因,立足新發展環境,挖掘、活化、弘揚紅色記憶,藉助挖掘「內涵特質」豐實「價值譜系」。《從渤海之濱到天山之巔》《濱州市革命遺址通覽》等資料書籍以數百萬字的鴻篇巨製為老區革命歷史廓清脈絡;黨史文獻片《大渤海》令觀眾潸然淚下;《中共渤海區革命史》納入市縣機關黨課必修教材,成為下一代人共同的記憶。渤海革命老區紀念園、渤海革命老區機關舊址、渤海革命老區紅色教育基地、紅色高家渡景區、紅色醴泉等紅色文化旅遊體驗區加速構建。每逢重要紀念日、節假日,紅色景區中人頭攢動,瞻仰烈士英名錄碑,緬懷革命英雄,回顧革命戰爭年代的激情歲月。從2014年「弘揚渤海革命傳統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研討會」,到2024年「傳承老渤海紅色基因 繪就新時代最美畫卷」紀念渤海區成立80周年座談會,十年歷史總結,十年跨越發展,濱州的紅色傳承從未斷絕。

圖片3.jpg

 紅色渤海,紅在內涵特質,生生不息

 以不屈不撓的堅持攻堅克難,以艱苦奮鬥的作風砥礪奮發,以顧全大局的視野規劃藍圖,以無私奉獻的情懷推動發展。這是對老渤海革命傳統的詮釋,也是濱州市發展的真實寫照。

 領航紅色智創。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濱州市把科技創新放在發展全局核心位置,堅持「政府主抓、企業主體、院校主動、人才主力、市場主導」五主並舉,抓實「研發、轉化」兩個關鍵,讓科創這一「關鍵變量」轉化為「最大增量」,厚植「冠品」發展土壤,為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堅實保障。實施產才融合賦能高質量發展行動,進一步優化「五院十校N基地」科創格局,叫響「科創濱州」品牌;建設濱州科技大市場,打造工業設計中心、「一企一技術」研發中心等創新平合,促進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轉化、就地應用;深化高新技術企業三年倍增行動,完善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體系,全力打造科技型企業「熱帶雨林式」發展生態。濱州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連續三年位居全省第一,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連續兩年位居全省第一;連續兩年入選省委、省政府創新驅動發展和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成效明顯督查激勵市。

 塑造紅色隊伍。濱州發揚老渤海革命傳統,堅持黨管人才工作,以赤誠初心引進和培養人才,打造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人才隊伍。濱州堅持以人才效能為驅動點,先後開展「雙進」「三進」「三進三創」工程,構建起「三進四融五爭先」人才工作體系,連續舉辦五屆人才節,力求將自身打造為英才薈萃、產才相融的5A級人才勝地。五年來,濱州引進高端專家800餘名、本科以上大學畢業生7萬餘名,其中碩博士8000餘名;人才建設資金保持五連增,年投入額提高至2億元,10項補助性政策支持力度全省領先,濱州正在成為人才「近悅遠來」的逐夢之城。

 打造紅色品牌。濱州「三農」人堅持黨建立品牌,做深「紅色傳承」,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和綠色生態產業,按照「打造品牌、帶活產業、富裕農民」的發展思路,傳承和凝練出「初心為農·鄉遇美好」黨建品牌,並以此為統領打造「食域濱州」農業區域公用品牌,推出霑化冬棗、陽信鴨梨、陽信肉牛、濱州對蝦等獨具特色的地理標誌農產品,認定省級知名農產品品牌41個。通過深耕黨建品牌,繪就了一幅獨具濱州特色的現代農業新畫卷。

圖片4.jpg

 紅色渤海,紅在牢記使命,奮楫向前

 歷史的指向不在過往而在未來,學史的功用不在熟記而在踐行。老渤海革命傳統已厚植入濱州人民的血脈,引領城市邁向新時代的輝煌序章。

 堅持更高「含金量」。濱州立足高端鋁業、精細化工、智能紡織、食品加工、畜牧水產五大千億級優勢產業集群產業優勢,聚焦高端化、綠色化、集群化、品牌化的發展主線,發揮魏橋、京博、濱化等龍頭企業產業發展排頭兵的作用,加速產業轉型,不斷增強新型工業化的動力和活力。圍繞智改數轉、數實融合,不斷催生出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建設山東省最大的魯北(濱州)風光儲輸一體化基地,依托魯北萬潤鋰電等項目,打造國內一流鋰電基地,規劃建設「一港四園」,建設全國最大的風電裝備產業基地,促進新的千億級產業集群加速崛起。

 堅持更細「顆粒度」。濱州堅持把「讓企業和企業家舒服」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理念,深入實施成就企業家夢想等「十大行動」,政策「不打折」、服務「不打烊」,打造「濱周到」一流營商軟環境。持續擦亮「濱周到」服務品牌,積極幫助企業拓市場、增訂單、擴產能,推動企業走向更大市場、實現更好發展,啟動實施營商環境創新提升行動,深化「一件事一次辦」集成辦理,率先在全省實行無差別「一窗受理」,全面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加快建設全國首個「信用無押金」城市,成為全省首個市場主體「零成本」開辦全覆蓋城市。

 堅持更多「幸福感」。濱州聚焦「一業三保七有」,持續增進民生福祉,加快推進共同富裕。多層次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開展「千企萬崗·就在濱州」活動,啟動社區微業三年計劃,實施城鄉公益崗位擴容提質;多方位發展教育醫療事業,深化14個縣域醫共體建設,構建農村30分鐘重點疾病救治服務圈,全面提升群眾就醫便利度。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健全衛生城鎮長效管理機制;多元化完善「一老一小」服務,推進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新建和提升孝善助老食堂400家,打造兒童友好公共空間150個以上,積極爭創全國嬰幼兒照護服務示範城市;多舉措豐富群眾文體生活,加快孫子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啟動建設蒲湖文創產業園,打造全球兵學文化名城。

 一座豐碑鬥爭史,千秋偉績渤海魂。渤海紅將繼續引領濱州人民在紅色渤海熱土書寫新時代的傳奇,聚力「八大品質」提升,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走在前、勇爭先,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最美濱州篇章。( 通訊員 孟莎莎  鄒紹哲  孫月 記者 侯寶之)

責任編輯:鍾鴻冰 濱州色彩:紅色渤海 奮楫向前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