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上調中國股市評級,預計還能漲15%~20%
10月5日,高盛在最新報告中上調中國股市至「超配」!
中國股市還有進一步上漲的空間嗎?高盛在報告中稱:
儘管中國股市已經出現了強勁的反彈,但其仍有進一步上漲的潛力:我們估計還有15%~20%的漲幅。目前還沒有足夠的信息來斷言結構性牛市已經開始,而且財政政策應對措施的規模和輪廓尚未公布。然而,有充分的理由支持股市進一步上漲。
首先,估值仍低於中檔,如果政策制定者兌現支持經濟的意圖,估值還有進一步回升的潛力。從實證研究來看,我們注意到財政寬鬆與估值擴張有很好的相關性。
其次,市場的反彈可以被視為定價出尾部風險。高盛的股利貼現模型(DDM)顯示,股市的隱含股本成本(ICOE)最近處於較高水平,表明市場對增長下行風險的擔憂。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減少了這種風險,應該會導致ICOE降低。這支持了估值進一步恢復的預期。
第三,如果經濟像我們的經濟學家估計的那樣對政策做出反應,盈利增長可能會比目前的保守預測有所改善。盈利改善也往往支持估值擴張。
最後,倉位輕,且對中國股市的展望變化指向了進一步的重新風險化。對沖基金迅速增加了對中國的投資,但仍處於其5年區間的第55個百分位。作為背景,他們在2023年1月重新開放反彈的頂點達到了第91個百分位的峰值。8月底,共同基金對中國的持倉不足310個基點,市場的大幅波動將加劇這一低配比。境內投資者也開始從低水平增加保證金融資,這與2015年政策支持下風險偏好上升的趨勢相呼應。
高盛稱,考慮到這些因素,將MSCI中國指數的目標從66上調至84,將滬深300指數的目標從4000點上調至4600點,分別基於12.0倍和14.2倍的遠期估值(之前分別為10.5倍和12.8倍)。這意味着總回報率比當前水平有大約15%~18%的上升空間。
高盛表示,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日本股市在近30年的熊市中曾有7次上漲,漲幅分別為50%~140%,這表明有吸引力的投資機會可以與充滿挑戰的宏觀背景共存。
經濟學家向松祚:不要錯誤解讀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工具
10月6日,深圳市大灣區金融研究院院長、中國農業銀行原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發文澄清誤讀——不要錯誤解讀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工具!
文章稱,9月24日,人民銀行、證監會和金融監管總局聯合宣布一系列政策,致力改善實體經濟,穩定資本市場預期,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政策發布立竿見影,股票市場迅速反應,投資者預期得到改善,信心全面恢復。股市迅速上漲,特別是國慶節前最後一個交易日,股市出現少有的暴漲。上證指數漲幅超過8%,深證指數漲幅超過10%,創業板指數漲幅超過15%。
文章表示,應該充分肯定的是,面臨經濟下行壓力大、市場預期差、資本市場基本失靈的宏觀大背景,確實亟需強有力的貨幣政策。中國人民銀行9月24日發布的一攬子政策,對於穩定和扭轉市場預期,提振投資者信心,發揮了立竿見影的重大作用。
不過,向松祚表示,國內外媒體特別是一些自媒體對中國人民銀行新政策的解讀卻出現了偏差,甚至出現了嚴重的錯誤解讀。9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創設兩項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有些媒體人士將這兩項新政策錯誤解讀為「央媽印鈔票直接下場買股票」或「央媽無限量印鈔票下場買股票」。這種解讀是完全錯誤的,嚴重誤導投資者,必須做出澄清。
向松祚稱,認真閱讀政策表述原文,我們應該非常清楚:
一、完全不存在央行或「央媽」直接下場買股票的行動,目前不會有,未來也不會有。央行或央媽只是作為最後貸款人,在金融體系需要的時候,提供流動性支持。
二、第一項政策工具並不是一些人解讀的「央行印鈔」,互換便利不是央行直接向市場提供資金支持,並不擴大央行的貨幣供給和基礎貨幣的投放。
三、互換便利是符合條件的證券、基金和保險公司將合格資產質押給央行,實際上是通過「券券置換」的方式,增強機構的市場融資能力和投資能力。此處的「符合條件」值得注意,並不是有些人說的那樣,任何證券、基金和保險公司都可以到央行借錢。如果要我猜測,全國符合條件的證券、基金和保險公司不會超過50家,或許不會超過30家。所謂無限量提供流動性的說法,根本就不成立。
四、第二項政策工具是央行向商業銀行提供再貸款,並不是央行向上市公司和主要股東直接提供貸款。也就是說,首先是商業銀行要根據自己的信貸標準進行評估,決定是否向上市公司和主要股東提供貸款,然後再決定是否要向中央銀行申請再貸款。貸款風險完全由商業銀行和借款人承擔,中央銀行並不承擔風險。
五、以上兩項政策工具並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也就是說,央行可以向符合條件的證券、資金和保險公司提供流動性支持,也可以根據市場情況回收流動性;央行可以向商業銀行提供再貸款,當然也會根據市場情況回收再貸款。貨幣政策工具使用的主動權都在中央銀行。
以上簡要分析非常清楚,央行既沒有無限量印鈔、增加基礎貨幣供應,也沒有直接下場買股票。所謂「央媽無限量印鈔直接入市買股票」的說法是完全錯誤的解讀。廣大投資者對此應該有清楚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