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中國如何應對全球化發展新趨勢?——專訪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區域國別研究院院長翟東升

中國如何應對全球化發展新趨勢?——專訪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區域國別研究院院長翟東升

責任編輯:程向明 2024-10-25 14:41:49 來源:中新社

 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現實和必然趨勢。數十年來,全球化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促進各國民眾交流往來,推動科技變革與人類文明進步。隨着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全球化進程面臨新形勢,全球治理也面臨新挑戰。

 以「構建發展共同體,共創人類新時代」為主題,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第二屆通州·全球發展論壇近日在北京舉行。受邀出席論壇的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院長翟東升日前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解讀全球化的新形勢和未來發展方向。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趨勢,但當前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盪變革期,全球化面臨什麼樣的新形勢?

 翟東升:全球化的歷史趨勢,源自世界市場體系的形成和發展,源自世界各地人們對更美好生活的嚮往,源自消費者對更低成本和更好產品的持久需求。因此,長周期看,全球化有其歷史的必然性。但是,歷史的演進是曲折的、波浪式前進的,因為主導人類歷史演進的力量,除了市場還有政治和安全因素。恰恰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全球化浪潮狂突進,激發了後金融危機時代美西方社會內在的反抗性力量。

 2008年以來的世界政治經濟變局,本質上就是對此前這輪新自由主義全球化進程的一種回調與修正。上一輪逆全球化周期,或者說全球化的上一個調整周期,是1914年至1945年,其間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一次大蕭條和一次貿易保護浪潮。正因如此,中共二十大報告用動盪變革期來概括當前時代的特點,是準確而及時的。

 本輪全球化的調整期會持續多久?我個人認為會持續較長時間。首先,上一輪的調整期是31年,兩輪世界大戰導致應力釋放快速且充分。而這一次,大國之間至今並未直接開戰,此前全球化上升期所積累的各種應力,比如貧富分化、多元文化衝突、國家間力量失衡等,沒有快速釋放,而是以緩釋的方式展開。所以,這輪全球化調整期估計會以時間換空間:不像上一輪那樣慘烈,但恐遷延日久。

 中新社記者:近年來,全球格局面臨深刻調整,「全球南方」國家群體性崛起,成為影響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重要力量。在全球化進程中,「全球南方」國家扮演了何種角色?

 翟東升:「全球南方」國家的群體性崛起,如果排除了中國和印度,就主要不是經濟意義上的崛起,而是政治意義上的崛起。原因在於,從經濟數據來看,它們佔全球GDP和國際貿易的比例並沒有持續的趨勢性變化。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在工業化的階梯上獲得明顯躍升。但通過聯合自強,藉助金磚國家合作機制、上海合作組織、《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等地區性和全球性的國際合作框架,「全球南方」國家在世界事務中的作用的確不可小覷。

 儘管這些國家的經濟實力還相對有限,潛力卻很大。全球80億人口,南方國家約佔56億。如果這七成人口能逐步走上社會變革、治理提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那將為世界經濟注入持續和強勁的增長動力,中國經濟的外循環空間也將大大拓展。

 2008年之前的全球化進程中,「全球南方」國家發生了「分化」,既有崛起之國,也有很多原地踏步,還有些甚至出現了去工業化和現代化倒退。所以,不是簡單一句「融入全球化」就可以實現發展的。歷史和現實表明,發展的道路上非常擁擠,還到處是坑,不存在一個簡單明晰且可複製的普適性方案,必須根據國家自身的賦和國情,結合變遷中的國際環境制定適當的發展策略。

 例如,對於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全球化,中國的態度不是徹底排斥,也不是全盤接受,而是根據自身發展階段,逐步開放市場,漸進融入世界,持續產業升級,推動工業化、城市化和數字化變革。

 中新社記者:中國倡導的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有何內涵和價值?如何推動「全球南方」國家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發揮更大作用?

 翟東升:中國提倡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很有針對性和必要性。這意味着,推動多極化的進程,既不能失序也不能搞霸權,全球化應惠及廣大人民。

 西方智庫和媒體造出「全球南方」這一概念,潛台詞是想離間中國和發展中國家的關係,用發達國家的標準來要求中國。但中國始終是「全球南方」的一員,明確永遠站在發展中國家的一邊。中國與「全球南方」國家一道,利用多個國際平台,推動國際制度變革,讓包括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內的各國均能從中獲益,才能實現普惠包容的新型經濟全球化。

 中新社記者:在全球化調整新時期,您認為中國還面臨哪些難題?如何破局?如何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

 翟東升:中國在推動和引領新型全球化進程中,還面臨若干難題,如內部利益的衝突和調整。對於中國這樣的超大型國家而言,解決外部挑戰的關鍵在於做好自己的事。歸根結底,是要讓發展成果惠及最廣大人民。如建立中國特色的現代社會保障體系,大力提升保障力度,平衡供給側和需求側,做大做強國內市場,釋放14億人的消費能力和創新動力,提升民生保障和財富再分配力度。

 過去中國經濟規模小,是以開放促改革,如今中國經濟規模大了,則能以自身改革促世界開放。正因如此,中國才能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為新型全球化提供更大市場和更多創新產品與服務。(作者 裴心語 崔白露)

責任編輯:程向明 中國如何應對全球化發展新趨勢?——專訪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區域國別研究院院長翟東升
熱門排行
24小時
7天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