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逢初冬,春意盎然。11月30日,海內外客家研究者逾百人雲集福建龍巖學院,隆重舉行「海峽客家融合發展研討會暨閩台客家研究院成立十周年學術交流會」。
來自北京師範大學的博士生導師萬建中教授、台灣聯合大學客家研究學院原院長晁瑞明教授、廣西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劉道超教授等人作主旨發言,高論迭出,引人注目。意大利錫耶納外國人大學人文學院的薩碧娜博士作為專家代表發言,她以外國學者的目光,深刻闡釋了客家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迄今為止,客家研究進入學術領域已近百年,成為學術研究的一門「顯學」。此次會議客家研究的代表性學者悉數到場,群賢畢至,濟濟一堂。大會安排了不同年齡階段的知名學者,以「圓桌論壇」這一別開生面的沙龍形式,邀請陳支平、劉國深、劉大可、謝重光、楊宏海、周建新、羅勇、張佑周等8人登台論道,圍繞「新時期客家研究的新視野」各抒已見,可謂亮點迭出、精彩紛呈。
楊宏海在「圓桌論壇」上發表主題發言
粵港澳大灣區名人與大學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協會會長楊宏海教授作了《講好客家故事 振興中華精神》的主題發言。他指出,客家文化以中原漢文化為主導,歷經千年融合發展,業已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近代以來,每當民族危難之際或轉折關頭,客家人都能挺身而出,敢為人先,展現出中華民族的優秀精神。他從「濱海客家」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實踐,梳理出自清代300多年來深圳客家人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其中清朝初年因「復界招墾」白手起家、艱苦奮鬥、歷數十年打造全國最大客家圍屋之一「鶴湖新居」的創業英雄羅瑞鳳;虎門銷煙後,面對英國侵略者奮起反擊、打贏鴉片戰爭前哨戰的抗英勇將賴恩爵;西風東漸時,融合西方文化以讀書成才,成為林學泰斗、教育名家的凌道揚;辛亥革命前,為推翻清朝統治響應孫中山三洲田起義、勇當義軍元帥、視死如歸的反清義士黃福;抗日戰爭期間,領導東江縱隊痛擊日寇,參與「文化大營救」的東縱英雄曾生;率先以蛇口作為試管,打響改革開放第一炮的改革先驅袁庚等6個感人至深的歷史故事,展示了包括客家人在內的深圳人民在百年未有大變局中的突出貢獻。
楊宏海與著名客家學者謝重光(中)劉大可(左)
楊宏海認為,客家文化是在歷史進程中不斷傳承、創新發展的,如濱海客家既保留山地客家耕讀傳家、愛國愛鄉和勤勞堅韌的傳統,又吸納了海洋文化中四海為家、開拓進取的特質,與改革開放的深圳精神一脈相承。因此他認為,新時期客家研究要開拓新視野,挖掘新素材,通過講好客家故事來講好中國故事,從而更好地提升中華民族精神。發言引起與會者廣泛共鳴。
當日下午,在分課題研討會上,楊宏海宣講了他和客家文化工作室助理李剛合作的《從濱海客家談深圳與台灣的兩岸民間交流與融合發展》,介紹了2006年在深圳舉辦過一次建國以來最大規模的兩岸客家交流活動,以及近年台灣同胞來深圳龍崗的民間交流,以及據國台辦新聞發布會介紹,今年12月5日,將在深圳舉辦第二屆「青春力量、幸福家園—海峽兩岸交流融合月」活動,包括第五屆海峽兩岸學生棒球聯賽總決賽、第二屆「光明杯」海峽兩岸暨港澳自行車騎行賽等43項交流活動,表明深圳已成為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的增長點。
楊宏海向台灣聯合大學客家研究學院原院長晁瑞明教授贈送《濱海客家》一書
這次會議共收到論文113篇,入選論文集87篇。研討會由龍巖學院閩台客家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邱立漢教授主持。在閉幕式學術總結髮言中,龍巖學院閩台客家研究院副院長徐維群教授總結,認為此次會議收穫良多,專家們結合各自研究選題,提出紅色客家、兩岸客家、濱海客家、客家學學科建構、客家文化生態等方面,帶來一場客家學的頭腦風暴,呈現出各自的研究成果與發展走向。誠如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客家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周建新教授所說,進入新時期,客家研究應立足全球文化競爭,積極響應國家文化戰略,建設新學科、拓展新領域,培育新人才,展現新作為,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客家智慧」,提供「客家方案」。(深圳市楊宏海客家文化與藝術工作室:李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