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3日是第33個「國際殘疾人日」,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裏,讓我們聚焦那些在逆境中追求進步、用行動感動人心的殘疾人士,他們的故事充滿了正能量,激勵着每一個人。
在深圳寶安,有這樣一群特殊的青年,儘管他們身體條件受限,卻憑藉堅韌不拔的意志和積極向上的精神,在各自的人生中綻放出光芒,傳遞治癒人心的力量。
新戈:立志成為非遺刻瓷傳承人
新戈,95後,來自深圳市寶安區社會福利中心,重度燒傷、雙上肢功能障礙,語言障礙。新戈10歲時來到寶安區社會福利中心,在寶安區及社會愛心人士的關愛下,他克服了心靈創傷,學會了勇敢、樂觀、堅持。
外界的關心關愛逐漸治癒了新戈,他並未被命運擊倒,反而以樂觀的態度和不懈的努力,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舞台。在寶安區社會福利中心,新戈不僅學會了滑板、書法、視頻剪輯等技能,更重要的是,他還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刻瓷領域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華。他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工作室和兩名小徒弟,並立志成為一名非遺刻瓷傳承人。今年,新戈的事跡被評為第二屆「寶安青年好網民」優秀故事,還入選了「青年無畏 進而有為」之「傳承者無畏」寶安青年主題展。
2017年,初次接觸刻瓷的新戈感到好奇和敬畏,「瓷器本身就脆弱,究竟是如何用錘子刻上去的?」這份好奇心驅使着他去探究奧秘,他眼看着師傅方老師用小錘輕輕敲擊細小的刻瓷刀,瓷盤上便留下一條條富有層次和變化的線條,這讓新戈深刻感受到刻瓷的魅力。刻瓷之難,不僅難在盤子本身的脆弱,對於新戈來說,光是拿好小錘和刻瓷刀這件事,都需要反覆磨合練習。「靜心,耐心,恆心,細心」,新戈謹記師傅傳授的訣竅,專注於每一刀、每一劃的精細操作,在日復一日、持之以恆的敲擊中,將情感與思想寄托在瓷盤之上,躍然於方寸之間。談及近期的創作,新戈小心翼翼地端出一疊瓷盤,輕輕揭開附着在表面的圖稿,露出初具形態的線條圖案。距離完成作品還需要2到3個月,但他的眼睛裏滿是熱情和期待。
今年5月,在寶安區社會福利中心舉辦的特殊群體優秀藝術作品展上,新戈共有17幅作品獲選展出,有如刺繡的精細技法讓一個個人物神形兼備,傳遞出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情感意境。新戈是一位非常樂觀熱情的小夥子,他告訴記者,刻瓷凝聚了一代代匠人的智慧與心血,是努力、耐心、刻苦、精益求精的精神體現,希望自己能夠像師傅那樣,和徒弟們一起把這份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下去。
松亮:用畫筆描繪「少女的夢」
松亮,95後,來自寶安區社會福利中心,患有腦癱後遺症、重度脊柱側彎。儘管手部活動幅度有限,但憑藉着對繪畫藝術的喜愛與追求,松亮已經創作了300餘幅作品,在一張張白紙上描繪出心中的真善美。
青少年時期,松亮在第一次接觸美術課程時,便喜愛上了這一門追求美、傳遞美的藝術,上美術課也成為少女時代的她最期待的事情之一。在這之後,松亮再也沒有放下畫筆,從跟隨老師學習,到如今自行創作,松亮每天都要花費3至5個小時進行繪畫,並樂此不疲。
松亮喜歡線條繁複、紋理精緻的人像裝飾畫,常用直徑在0.5毫米以內的針管筆進行繪製,對線條流暢度和細節的把控要求很高,而且一旦落筆無法修改。「經常畫得手都軟了。」松亮說道。有時花費一天的時間,也僅僅只能完成一片葉子的紋理繪製,而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常常需要一個月以上。
在松亮的作品中,最常見的是少女主題的畫作,細膩的筆觸勾勒出了一個個秀髮飄逸、神情溫和的少女,這是松亮心目中少女的形象,是真善美在的具象化表達。在5月的優秀藝術作品展上,松亮有22幅作品獲選展出,這些作品以青春、少女、優雅為主題,傳遞出與疾病頑強抗爭的堅強意志和實現人生價值的強大動力,展露松亮對美好人生的追求。
最近,松亮計劃以「古代四大美女」為主題,創作一套共計4張的人像裝飾畫,目前已完成了《羞花》《落雁》,正在繪製《閉月》。在繪製結束後,她將把作品交給她的閨蜜——同樣來自寶安區社會福利中心的龍雨,龍雨將以此為藍本進行刻瓷創作,「合奏」出屬於她們的「少女的夢」。
王和平:在「移動日雜店」售賣「溫暖」
王和平,80後,因小兒麻痹症後遺症導致雙腿殘疾。2006年來深後,王和平多次受到西鄉街道助殘助老志願者的暖心相助。如今,王和平與患有侏儒症的妻子在鹽田市場裏有了自己的攤位,用勤勞的雙手努力營生,不僅如此,他們也成為了志願者,用自己的方式回饋社會。
每天上午,在寶安區鹽田市場都能看到王和平夫婦的身影,他們用一輛「改裝」的助殘代步車,在路邊開起了「移動日雜店」。由於無法正常站立和行走,王和平只能坐在車後用木板搭起的「貨架」上,襪子、抹布、頭繩、針線、毛巾等貨品將王和平團團圍住。雖然腿腳不便,但只要有人來尋貨,王和平都能快速準確地從中找出最合適的貨品,一旁的妻子也配合着給客人裝袋。
王和平明白,每一份售出的貨品,都凝聚了大家的愛。來深時,因為身體殘缺,王和平的謀生之路一直磕磕碰碰。在工友的介紹下,他向寶安區西鄉街道助殘助老志願者組尋求幫助,很快就解決了住房問題。後來,夫婦維生所依賴的手工活被機械替代,生活再次陷入困境。得知情況後,志願者再次伸出援手,在了解王和平的想法後,大家分頭行動,代步車合法改裝、尋找進貨渠道、溝通攤位擺放位置……很快,王和平夫婦的「移動日雜店」就開張了,生活再次進入軌道。
談起受助的每每瞬間,王和平幾次哽咽,由衷感謝寶安區西鄉志願者對他實實在在的幫助。這些點點星光溫暖了王和平,也感染了他。2014年9月,王和平通過培訓,正式註冊成為寶安志願者。十年來,義賣活動、西灣公園節假日安保慰問、環保巡河護河志願活動……只要有適合的志願活動,王和平夫婦都會積極報名參與,目前志願時長已經超過100個小時。
「寶安很好很溫暖,在這裏我們都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幸福。」王和平如是說,同時他也將這份收穫的幸福通過日常善舉傳遞出去,再暖更多人。
徐健:以愛作眼,用聲傳心
徐健,80後,10歲時因視網膜色素變性導致雙眼失明,但她克服困難,考上了長春大學特教學院。2019年,徐健因工作調動來到深圳,並在2021年成爲了寶安區西鄉街道助老助殘組志願者。在今年10月的「深圳志願宣講團」寶安專場會上,徐健作為代表上台,用獨特的視角講述了她的志願服務故事。
大學二年級時,徐健學會了用讀屏軟件操作電腦,為了讓更多的視障同學都能夠掌握這項技能,她組建了電腦學習班,開啟了人生的第一次志願服務。其中有位同學是先天失明,不曾學習過漢字,對字形、字音更是不解。為此,徐健從熟悉的歌詞古詩開始,手把手教學。當聽着讀屏軟件的聲音打出了一個個文字,這位同學迫不及待地給媽媽寫了一封信,打印寄到家中。母親接到信後,立刻打來電話,哽咽得說不出話。
隨着互聯網的發展,圖片和視頻內容成為阻礙視障人士跟上時代的新難題——例如網上購物的圖片信息無法通過讀屏軟件獲取。「我突發奇想,口述影像是為視障人士講電影的,那為什麼不能利用在網購上呢?」為此,徐健搭建了「看樂個購」微信群,並招募和培訓了一批志願者,通過口述影像為視障人士講解網購商品,將尺寸、領口、樣式等細節逐一描述出來,讓視障人士更加直觀地「看見」商品。
如今,作為視障新路助盲服務平台聯合創始人,徐健正在通過語言和運營專長,為志願者開展導盲隨行等培訓,並倡導和幫助視障群體多元就業。「我希望把志願服務一直做下去,讓更多的殘障朋友都能學會自己喜歡的技能,充分平等地參與社會。」
這些故事只是眾多殘疾人士奮鬥故事的縮影,他們雖歷經風雨,但他們用堅韌不拔的精神和積極的態度,不僅克服了自身的困難,還為社會貢獻了自己的力量,用事跡溫暖人心,用精神浸潤世界。在國際殘疾人日,讓我們向這些不平凡的人們致敬,共同傳遞溫暖和關愛,共同營造一個包容、尊重和支持殘疾人的社會環境。(記者 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