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賽馬會獎學金每年有110個名額,向優秀和熱心回饋社會的青年頒發全額獎學金,裁培他們成為關愛社會領袖。其中4名得主今日(16日)與傳媒分享,他們分別是立志服務婦女和兒童的港大醫科生蔡卓欣;專門研發協助殘障人士輔助器工具的港大工程學生李灝;熱心服務特殊學校的理大物理治療學系學生龐灝鏘;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科研人員胡德林博士。
主席卓越獎學金得主蔡卓欣是港大醫科一年級學生,她品學兼優自幼立志成為醫生,希望為婦女和兒童健康出一分力,助婦女及其家庭締造一個更健康、更公平的環境。卓欣一直積極參與志願工作,協助弱勢社群。她表示,最難忘的義工服務是目睹一名佩戴義肢的小學生,賽跑時被義肢摩擦而受傷,這一幕深深打動了她萌起成為醫生的決心。她又稱獎學金為她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機會,與來自不同背景但同樣熱心服務社會的的學生聯繫一起服務社區、交流及成長。
主席卓越獎學金得主蔡卓欣(中)是港大醫科一年級學生。
駿步人生獎學金得主李灝是港大工程學系一年級生,他3歲時因患上脊髓肌肉萎縮症,導致全身肌肉逐漸失去能力,需依賴輪椅代步。然而,身體的限制並未阻擋他對世界的好奇與探索。他從小便受父母鼓勵通過閱讀來了解不同領域的知識,霍金的著作點燃了他對宇宙和科學的熱情,主動尋找相關書籍自學。
駿步人生獎學金得主李灝(右)是港大工程學系一年級生。
初中時李灝已能運用所學製作鬧鐘和無人機,高中時已與朋友合作研發輔助工具,希望幫助有需要的人士。他其中一項設計「頭戴式滑鼠」正是為了那些像他一樣的人提供便利,此產品在2022年香港創科展中獲得高中組銅獎。他稱獎學金除可減輕其經濟負擔,還讓他通過新生營等活動接觸到更多新事物和技能,擴闊眼界。
本科獎學金得主龐灝鏘是理大物理治療學系二年級生,他選擇讀物理治療是受其行動不便的外祖父和祖母影響,令他深深感受到定期接受物理治療能為患者改善身體狀況。一向熱心助人的灝鏘先後參與醫療輔助隊少年團及紅十字會等義工服務,在特殊學校服務期間,見證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透過助行器,大大改善其活動範圍,感到極大鼓舞,冀能夠將書本上學到的知識應用在現實生活,造福更多有需要的人。他又稱獎學金不但能助他追尋成為物理治療師的夢想,亦可讓他其對拍攝的熱忱,為弱勢社群製作影片,喚起更多人關心有關議題。
本科獎學金得主龐灝鏘是理大物理治療學系二年級生。
新晉創科學者獎學金得主胡德林博士是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的科研人員,他在愛丁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雖獲得在英國和美國的科研工作機會,但仍然選擇來港發展科研事業。他的研究聚焦於AI 輔助的微型磁性機器人優化設計、感知與控制,旨在提升微創手術的精準度和自動化水平。目前,微創手術機器人高度依賴醫生的臨床經驗,且現有設計和控制技術限制了其功能的進一步提升。他希望通過創新的AI技術,減少對醫生經驗的依賴,縮短培訓時間,並將機器人功能拓展至體內分泌物檢測等新領域,從而優化病患護理。他稱,獎學金為他的研究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這是吸引他來港從事科研的關鍵因素之一;另一原因是香港在這領域有最頂尖的團隊。
新晉創科學者獎學金得主胡德林博士是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的科研人員。
香港賽馬會獎學金於1998年成立,向優秀且熱心回饋社會的青年人頒發全額獎學金,栽培他們成為關愛社會領袖。獎學金自成立以來,已審批捐款約8.91億元,資助逾1,100名青年人。獎學金不斷擴展,除本科生外,更惠及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來自內地和其他國家及地區的學生、修讀職業教育的學生、研究生以及面對逆境仍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
獎學金以「培養關愛社會領袖,建設更好香港」為願景,不僅為得主提供經濟支持,還提供獨特的領袖發展和社區活動,讓他們接觸社會議題,連結社會領袖,致力培育他們成為未來社區領袖。(記者:李銘欣/攝影:蔡啟文)
頂圖圖說:4名獎學金得主分別是(右起)理大物理治療學系學生龐灝鏘、港大醫科生蔡卓欣、港大工程學生李灝、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科研人員胡德林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