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文
醫務衛生局公布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方案,提出增加住院、門診、急症室及藥物等收費,同時設封頂上限。這次改革不僅是收費調整,更是對香港公營醫療服務的一次全面改革。通過調整公營醫療服務收費,以達到減少浪費濫用、善用資源、提升服務等目的。
全面改革勢在必行
綜合而言,這次改革有三個亮點:一是改革有助於實現醫療資源的合理再分配。上調收費增加的收入,醫衛局估計約有30億元,亦會全數繼續投放在公營醫療服務,堅持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二是改革兼顧弱勢群體與資源公平分配,使公營醫療惠及更多基層家庭,有效減輕患者經濟負擔。三是改革有助公營醫院的分流,從而提升醫療服務效率、提振醫護士氣。外界討論方案時往往將焦點放在加費方面,但其實,改革後政府對於公營醫療的投入沒有一絲一毫的減少。改革旨在優化公共資源配置,確保資源精準惠及最需者,此目標應獲廣泛支持。
必須指出的是,現時公營醫療系統已經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醫院管理局的收費中,97%以上由政府補貼,市民因此享受到低廉甚至免費的醫療服務。公帑全額承擔醫療成本導致公營醫療開支激增,年超千億,引發資源錯配和小病大醫現象。公營醫院承受巨大壓力,醫護超負荷工作,影響緊急患者及時救治,進而降低醫療質量,這是客觀的事實。為了確保公營醫療服務的可持續性,全面進行醫療改革勢在必行。
合理共付 精準運用資源
現時公營醫院的急症室,會根據病情將病人分流為五類,包括危殆、危急、緊急、次緊急及非緊急,全部劃一收取180元,由於收費遠低於市場水平,往往衍生出不論病情是否緊急,都傾向使用急症室服務的問題。過去非緊急放射診斷和病理檢驗服務免費,導致服務濫用和資源浪費。
公立醫院急症室收費已經有8年沒有調整,8年之間物價升了多少?急症室收費增至500元仍難覆蓋成本,但費用相對私家醫院仍較低,多數市民可負擔。對真正有需要的病人,費用全免且設有封頂機制,不會影響弱勢群體就醫。相反,在調整收費後,一些病情較輕的市民,就會在費用相近之下改為使用私家診所的夜診服務,這將可達到分流目的,從而紓緩公立醫院醫護的工作壓力,對於病人亦有利。
這次改革亦充分體現合理共付原則。合理共付不是簡單的加價,而是能者多付、合理多付,有能力、非急症的病者應該付出更高的費用,既可幫補公立醫院收入,又可以減少不必要的使用。至於在加價之後有關服務的收費仍然遠低於私家醫院,這也可避免市民覺得收費太昂貴,選擇放棄檢查延誤診治的問題。在合理共付原則之下,雖然一些市民的支出是增加了,但弱勢市民的支援並不會減少,公營醫療的「兜底」功能將得到加強,新增資源有助於提升醫療系統的可持續性,對於貧困、救急、重病、危疾的支援也可以更大。改革之後,政府對公營醫療的承擔不減,開支並不會減少,改革目的不在於為政府慳錢,而是令資源運用更加精準,更加用得其所。
當然,醫療制度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有各種配套,政府應嚴格監管醫療市場,防止公立醫院漲價引發私家醫院跟進,從而避免「醫療通脹」問題。又如通過加價引導病情較輕者轉向私家診所,緩解急症室壓力,但問題是開設夜診的私家診所並不多,所以政府同樣需要解決私家診所夜診服務不足的問題。再如基層醫療能夠為市民提供全面的預防性、非緊急護理,有效防止患者病情惡化,從而減低對緊急服務的需求。發展及善用基層醫療服務提供者,將普通病人從急症室引流至社群的基層醫療服務,也應是改革的重要一環。至於醫護人手問題,政府也需要盡快增設第三間以至更多的醫學院,加快從內地引入醫護等,全面配套,推動醫療系統改革,讓廣大市民的健康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頂圖圖說:政府25日公布公營醫療服務收費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