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向全球頻繁揮舞關稅大棒之際,國際商事爭端預防與解決組織(ICDPASO)高端對話會暨全球總部啟用儀式15日在京舉行。ICDPASO名譽理事長,世界貿易組織上訴機構前主席、法官張月姣表示,在當前美國亂征關稅中,多國遭受損失,大家應團結起來共同發聲,不能讓「森林法則」再重現,同時也應幫助企業預防和解決爭議,減少損失。
應對關稅戰 企業可提前約定關稅清繳人
張月姣表示,濫用關稅違反了WTO規則,違反了約束性關稅和多邊解決問題機制,各國應維護多邊體制,跟強權、霸凌說「不」。中國政府及時採取了應對措施,不僅是為維護國家主權發展權利,也是為國際發聲,維護世界的公平正義。
具體到爭議預防與解決,張月姣認為,無論任何高級的解決組織,爭議已經發生了,當事方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損失。所以預防在先非常重要,應向企業提供高效、高素質、低成本的法律服務,及時的法律服務,比如現在應對關稅亂漲、亂變的形勢,應該幫助企業在合同條款中提出如何預防和減少損失。
「現在所有企業非常謹慎,都在進行自查自身商品出口狀況和一些可行的應對措施。」環球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蔣弘表示,之前很多合同中並沒有約定詳細的關稅分擔原則,大家都沒有重視該問題。從目前來看,最有效的解決方法是通過協商,雙方通過合理的權利讓度,使得交易能夠順利進行,這是非常務實或者是很多企業目前會選擇的方式。
還有一種解決方式是通過法律途徑包括仲裁機構、法院來進行解決。蔣弘表示,在特朗普第一任期關稅浮動變動時,中國法院大部分傾向性的意見是認為這種只增加了交易成本,並不能夠判斷合同完全無法履行。可是這次完全不一樣的景象,按照現在關稅已經到了100%以上,蔣弘認為,這種情況有更高的可能性會被認為是存在情勢變更或者不可抗力,從而調整和變更合同,使這項合同現實中不可履行,而且履行可能會造成對一方重大不公平。
對於企業未來的應對預防措施,蔣弘建議,簽合同應約定明確一個交易的關稅義務人和關稅清繳人。同時,鑑於現在關稅問題敏感且重大,若合同中間能夠約定清繳義務人,可在合同中加入動態價格調整條款,約定當關稅幅度調整時,價格做什麼樣的讓度。此外,如果清關業務不在己方,對方可能會在短期內提出解除合同,這時可以考慮是不是通過類似於違約金條款的設置,去增加解約方的成本。如果原有合同中,所有清繳關稅的業務是在己方,若合同繼續履行,關稅的加徵使得履行變得明顯不合理不公平,且確實缺乏合同履行的可行性,這時要去嘗試使用單方解除權,最大程度地保護自己的權益。
香港預防與仲裁經驗可提供幫助
2020年10月,在中國貿促會倡議和推動下,中國國際商會聯合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工商組織、法律機構,共同發起了國際商事爭端預防與解決組織,這也是全球首個集商事爭端預防與解決服務為一體的非政府間國際組織,預防和爭端兩方面的結合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以及亞洲的理念和智慧。
「在商事爭端中,香港一直倡導調解優先,與ICDPASO的理念一致,希望未來可以有多合作」,ICDPASO秘書長沈佩蘭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ICDPASO有50多個會員,港澳也都有機構參與其中。
張月姣在會後接受香港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本次交流會亦是總結有關調解以及調仲結合方面的經驗,更好服務客戶。對於商事爭端的預防和解決,香港在預防方面有很多司法解釋和案例都很有價值。香港有很多專業人才和律師協會、工商組織等機構,歡迎他們與ICDPASO合作。她還強調,希望有些國際仲裁能夠放在香港進行,就不用再遠道跑去新加坡去解決,特別是有關海商的爭議案件特別多,做都做不完,彼此不用競爭,而是可以多多合作。她亦一直跟蹤關注香港仲裁案例中一些新的動向和裁決內容,「香港在仲裁方面有很多經驗,也有很多國際水平的仲裁員,香港有很多仲裁裁決案例讓我們很有啟發」。
積極參與規則制定 以國際良法促進全球善治
ICDPASO自成立以來,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擴大全球合作網絡,統籌用好國內國際兩類規則,拓展多元化商事糾紛解決手段,得到各國當事人的廣泛好評。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會長任鴻斌介紹,目前ICDPASO有涉及104個國家和地區的51家會員單位,預防化解涉外案件的量平均增長約60%。此次全球總部新址正式啟用,標誌着國際商事爭端預防與解決組織邁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面對當今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加劇,多邊主義、自由貿易受到嚴峻挑戰的新形勢下,各國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國際商事爭端與預防解決組織可以發揮作用的空間也越來越大。
任鴻斌表示,要推動爭端預防與解決協同發展,建立商事爭端預防機制,強化磋商、遊說等爭端預防服務,從源頭預防和化解糾紛,穩步開展商事調解、仲裁等業務。還要積極主動參與全球法治治理,積極參與相關領域規則標準制定,提高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着力培養更多通曉國際規則,精通涉外法律務實的法治人才,加強涉外法治智庫建設,以國際良法促進全球善治。他同時強調,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中國都將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拓展涉外法治建設的深度和廣度,積極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為各國企業加強對華合作,實現共贏發展,拓寬拓展廣闊的空間,營造有利的法治條件。(記者 張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