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一情緣 一族一傳承
一株萬年稻,已經深度影響了中國稻作文化一萬年,一粒萬年貢米何以「傳」萬年?
「百年貢米產業、萬年貢穀遺存、萬年稻作起源」,從這樣的精准定位中,萬年與時俱進,將百年貢米產業的創新發展放在了優先位置。
稻作文化的綿延不絕,其根本在於人的傳承與發揚;同樣,貢米產業的創新突破,也離不開人的智慧與汗水。優先發展的關鍵在於那些與萬年貢米結下不解之緣、勇於在一個產業發展中挑起重擔的人。
在萬年這片熱土上,無論是單個家庭、數代相傳,還是全城百姓,都自覺地融入到萬年稻作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之中,共同編織這幅絢麗多彩的稻作文化畫卷。
王炳萬與王團華,這對父子檔,便是癡迷萬年稻作文化傳播的傳承人。「平時老休息沒勁,你們來博物館了,我來講解萬年稻作文化了,我就更有勁了。」今年74歲的萬年縣博物館原館長王炳萬一直致力於萬年稻作文化的研究,一提起萬年稻作文化,他的眼睛裏便閃爍著光。
1993年,中美農業考古學家開始在吊桶環與仙人洞進行全面的考古發掘工作,王炳萬和他的同事們走遍萬年的山山水水,鍥而不捨地尋找先人的足跡。吊桶環,是他作為一個考古工作者的幸運之地,在國外的考古雜誌上,吊桶環以他的姓氏命名為「王洞」。
王炳萬雖然早已退休,但身退心不退,王團華接過了長輩們的接力棒。相對於父親的傳統講解方式,作為萬年縣博物館新館長,王團華更喜歡用新媒體方式來傳播。表達新舊不同,但是同樣的文化傳承,「父子館長說文化」系列視頻在全國圈粉無數。
在萬年這片土地上,還有程換南、程道明、程鵬飛這爺孫三代人,70多年來,這一家三代人堅持在忙一件大事:萬年貢米產業的傳承、創新與發展。
「這片野生稻是我父親開始種植的,從小我就跟著他在稻田裏勞作。」程道明打小跟著父親學習原始方法種植野生稻,至今,已耕作了30多年。
作為萬年貢米文化的傳承人,程道明不僅繼承了父親的原始種植技藝,還在面臨萬年貢米原產地瀕臨「絕種」危機時挺身而出,他動員兒子程鵬飛、女婿張明林一起加入種植萬年貢米野生稻的行列中,用實際行動守護著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一城人傾心於一粒米,每一個萬年人、每一家萬年貢米企業,都化身為萬年貢米的傳承者和推動者。
在傳承原始稻「塢源早」的同時,新品種的培育也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2021年,萬年縣政府攜手魯花(萬年)米業、湖南水稻研究所,共同締結三方合作之約,致力於萬年貢米地標產品的創新升級。歷經三年栽培種植,新品種「萬年香」橫空出世,其產量、口感及抗逆性等各項指標均達到國家一級秈米標準。「萬年香」米飯香甜軟糯,贏得了業內專家的一致好評。隨著國家區試的順利通過,今年,「萬年香」將迎來大規模推廣種植,為萬年貢米區域品牌在南方秈米中市場中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黃穎 劉晗 圖片 萬年縣融媒體中心)
頂圖:萬年稻作文化絢麗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