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西蒙周:小人得志

2014-05-26
来源:香港商报 西蒙周

  小人得志

  ■西蒙周

  2007年年底,时任北京市长的王岐山即将上调中央,在向同僚们告别之时,他推荐了两本书,其中一本是当年出版的历史小说《大清相国》。

  对这本书的议论很多。有人从历史中看到了现实,有人从古人为官中体会到了官场颠扑不破的安身立命精髓,有人从康熙盛世「以宽治天下」中品味到了盛极而衰的历史规律,西蒙周认同上述说法,但更感慨於康熙与臣子陈廷敬一番关於小人的对话。

  小人似乎总能得志

  陈廷敬说:君子光明磊落,从不伪装,偶有过失,容易被人察觉,故而君子看上去总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小人善於掩饰,滴水不漏,看上去毫无瑕疵,故而小人一旦得宠,反而贪位长久,成为不倒翁。小人又善於揭人之短,显己之长,使得人对他信而不疑。故而自古有许多大奸大恶者,往往死后多年才被人看清面目。

  君子是小人天生的死敌,因此小人最喜欢做的就是残害君子。且小人残害君子,不在大庭广众之下,而在筵镕私语之时。所以圣人称小人为莫夜之贼,惟圣明之主能察觉他们,不让他们得志!

  康熙对此回应:朕非圣贤,也有看不清真相的时候。朕要提醒各位臣工,务必虚怀若谷,坦荡做人,正道直行。从来君子得志能容小人,小人得志必不能容君子。朕不想做昏君,决意惟小人务去!

  这段对话很是精辟,它揭示了何为小人、小人和君子的关系、为人君者该如何对待君子和小人三个问题。小人,大家都经常挂在嘴边,对小人也都深恶痛绝,但纵观中国历史,任何朝代又都有小人,甚至说都少不了小人,小人似乎总能得志,总能欺负君子陷害忠良,总能通过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得到帝王欢心。一部中国史,在百姓看来,简直就是一部小人和君子的斗争史,而且,这部史还常让人唏嘘长叹君子为何总是斗不过小人。

  小人之小并非全坏

  康熙是不世出的一代英君,他除鳌拜、止圈地、举恩科、治黄河、设书房、平三藩、收台湾、祭孔子、谒孝陵、开海禁、建洋行、抗沙俄、编史书、征噶逆,在位61年,雄才武略,纵横驰骋,奠定了大清王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就是这样一位几乎无所不能的皇帝,能做到眼光独到挖掘和启用一大批能人君子,并且以精到的帝王之术随时拿捏摆布平衡,确保一众臣工死心塌地效忠自己,但对於小人,却远做不到他自己标榜的「惟小人务去」。事实上,他的驭人之术精要之处正在於,康熙总是以君王的小人算计,暗允臣工拉帮结派、相互攻讦,并通过几次关键的拉一派打一派,削宠信重臣之权,确保其不至於骑到自己头上吆五喝六;同时,扶旧臣新宠上马,确保朝廷施政时刻有新鲜血液和新鲜动力注入。康熙年间,明索两党此起彼伏,他对於「宽大老成几近完人」的陈廷敬,也数度打压数度起用,如此情形下,一大批能臣贤人才脱颖而出,帮助康熙铸就了盛世辉煌。同时,康熙对於史学界争议很大的高士奇的任用,也显见小人最容易得志於帝王,而帝王对於小人,又总是明知其小却仍然要坚持用之。不为别的,实乃因为小人能给孤家寡人的帝王带来难得的欢心和快乐,而这一点,恰恰是君子贤臣所不能给予的。

  由此看,小人之小,从客观效果看,也并不全然都是坏处。比如康熙一朝,如果每位官员都是能臣贤臣,而非小人,从表面上讲,似乎能做到政通人和,人尽其用,但日子久了就会因缺少算计,官场诸位臣工难以激荡头脑,无法迸发智慧,朝廷就会陷入沉沉暮气。而小人的介入,则犹如一种鲶鱼效应,逼得人人拿出吃奶的力气自保,逼得人人争相在帝王跟前献计争宠,一大批能臣贤臣才有了脱颖而出的可能。

  君子小人相伴而行

  这样说,似乎有点讲歪理狡辩的嫌疑。但纵观中国历史,每一位值得称颂的贤臣仁人的背后,总是隐藏着一个被斥为小人的奸臣坏人。也就是说,历史在辩证地告诉世人,君子和小人总是相伴而行,小人得志才塑造了君子的怀才不遇,或者是壮志难酬。而君子被当做栋梁之才委以重用,小人又总是在一旁冷言冷语,暗地使坏。换句话说,如果小人总是不存在,君子又焉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历史就是通过这样拧麻绳的方式,一步步纠结着向前演绎的。无论帝王,无论将相,谁如果身上没有一点小人之小,就断然成不了事。即便是《大清相国》中接近完人的陈廷敬,他做人做事也奉行「等、忍、稳、狠、隐」的五字诀,其中的「狠」字,正是对他不择手段自保和攻击别人的恰当概括。倘若他不狠或不够狠,他就无法在朝廷安身立命53年,更无法做到位极人臣的一代相国。

  《大清相国》是小说,不是历史,但它却有着历史的影子。今天读它,自然会用当今的眼光审视过去,比照现在。历史总是不能客观还原真实,它总是会浸透着记录者的爱恨情仇;而历史人物更不可能要黑全黑、要白全白,他们总是好坏短长并存的矛盾复合体。人们可以随意痛骂小人之小和小人之恶,但同时却要明白,小人并非周身全坏,更并非一生时时作恶。看小人如此,看君子更要如此。小人得志,固然令君子委屈、社会停滞,但同时也会迫使君子卧薪嚐胆尽早归来。此文并非为小人得志鸣冤叫屈,而是想说,历史总是辩证的统一,社会总在螺旋式上升,看人看事,切忌只及一点不及其余。


[责任编辑:香港商报编辑]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