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需要市场做主

2014-05-27
来源:

  近日,李克强总理在内蒙考察时召开座谈会,让“实体经济”与“金融服务”面对面坐在了一起。其中,四名代表实体经济的企业家毫无保留地倾吐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李克强总理就此指出,政府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但要稳中求进,合理适当地运用“政策工具箱”,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盘活资金存量,优化金融结构,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推进金融改革,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应当说,实体经济融资难以及融资成本过高是近几年一直存在的老问题,这其中既与利率市场化改革、货币政策、融资方式调整有关,也有地产泡沫化与增长放缓造成的风险上行等因素。参加座谈的几乎都是传统领域的企业,比如煤化工、有色金属等,本身就因产能过剩或需求下降而面临困难,而鄂尔多斯投资控股集团所在的城市更是国内有名的“债城”,考虑到风险,一些企业融资难是正常的,不应该归之于货币政策。

  但是,从总体上看,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过高是不争的事实,也是这几年政府一直头疼的事情,并提出“盘活资金存量”的思路。事实上,从数据上看,近几年不管是信贷投放还是社会融资规模,都显示信用并未紧缩,因此,这个问题曾让人大惑不解。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过去几年,资金源源不断的流入房地产业与地方融资平台,前者可以给出更高的回报率,而后者有政府信用担保而呈现无风险、高收益特征。大量资金通过影子银行系统流入这些领域,从而对实体经济融资造成了挤压,抬高了利率成本。

  现在,政府重新开始推出大型的铁路建设项目以及保障房建设计划,通过政策性银行或定向贷款投放等方式,向这些项目提供低成本的融资。此外,还计划允许若干城市作为试点发行地方债。

  在客观效果上,定向投放或会抬高实体经济企业的融资成本。近些年,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过高,不恰当的资金配置是重要原因之一。即资金大规模流入了地产行业与指定的部门,从而对实体经济融资造成一定挤压。再加上大规模的影子银行体系抬高了存款收益率,以及经济下行造成改变了银行的风险偏好,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

  尽管这些地方政府项目和国有企业被默认为有政府信用担保,但考虑到银行改革之前大规模剥离不良资产,很难让人相信不会重蹈覆辙。也就是说,如果不允许很多没有任何回报的地方项目停工以及那些负债累累的“僵尸”企业倒闭,系统性风险得不到释放,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就无法解决。

  目前来看,各地政府和企业都在等待经济继续下行,倒逼货币政策宽松,即通过放水继续支持增长。“放水”既可以维持僵尸企业与僵尸项目,又能够降低融资成本,皆大欢喜。但是,在低成本的刺激下,市场会重新开始各种疯狂的投资,从而制造更大的经济泡沫。

  因此,要想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要么,政府允许那些“僵尸”企业倒闭,停止持续的刺激,释放风险,让市场配置资源;要么,继续大规模放水,但这只会积累更大的风险。即使通过各种工具压低长期利率,缓冲经济下滑,为调结构争取时间,但信用风险在这一过程只增不减,对实体经济融资难问题没有帮助。我们认为,政府应该允许一些僵尸企业倒闭,让他们停止“吸血”,让市场真正地进行配置资源。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