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適度控制自由行利港經濟轉型

2014-06-05
来源:香港商报

  凌昆

  最近香港政府忽然提出要控制自由行客流,包括考慮壓縮由此來港人數兩成。這反映了多年來港府對兩地交流政策的重大轉變,對其意義及影響應予深究,以免抉擇錯失而衝擊兩地關係及本港經濟前景。

  自2003年後中央為挺港及救港經濟,實行了一系列的對港超世貿特殊開放政策,港府也學會了伸手向北京求開放而這又得到社會廣泛支持。自由行乃此種開放中的重要一環。對港開放的內地城市及來港方式逐步增加,循此來港人數隨之急升,成了內地訪客的主要部分。但到近年由此引起的不滿以至強烈反對的聲音日多,故梁振英就任特首後已悄然轉變政策,開始收緊兩地交流,包括凍結自由行開放城市數目,擱置內地人自駕遊訪港,出台限奶令和禁制「雙非」孕婦來港生孩子等,緩解了一些與自由行相關的緊迫問題。

  控制人流考慮利弊及效率

  從理論層面看,出台限制自由行人流等一類政策可基於兩大理由。首先是承載力問題,究其原因一是結構性的﹕香港這個小地方難於承受13億人口的客源。二是暫時性的,當旅客數量增長過快而接待設施發展跟不上時便出現失衡。在承載力不足下,當局必須控制人流,分別只是措施屬長期性或臨時性的。另一個要控制人流的理由是讓接待來客收益最大化,由挑選客人來獲取最高消費額。不丹乃這方面的典型範例,通過人數限額和每日最低消費額等措施來達到目標。在確認有理由控制人流後,控制的具體辦法選擇很多,例如有建議取消一簽多行或限制一段時間內的來港次數等,故必須仔細考慮各種辦法的利弊及效率。

  本港目前的急務是查明自由行引起的影響及問題,並充分論證處理方法的選擇。過去當局曾有報告指旅客接待在過關及交通承載並無問題,只是旅店或會不足,故認為不必限制人流,但現時突然改變策略,實況及理由為何必須廣告市民,絕不可草率行事,否則難獲社會廣泛認同,和會鼓勵別有用心者把事情政治化,借機阻延兩地交流的發展。

  須更具針對性的應對部署

  現時有各種評論指控制人流會對本港經濟帶來不利影響,特別是衝擊就業水平。然而在總體的增長、失業率及消費額等宏觀指標影響外,應更仔細審視對本港各行業及各地區的影響,以便能作出更具針對性的應對部署。有些地區特多專為服務內地客而設立的商舖,所受打擊會較大。此外,對於專業服務所受影響應更全面查察,因這類服務的增值較高,乃應鼓勵發展的領域。

  同時,還應對經濟的長遠結構性及模式轉換的影響作深入研究。在自由行的高需求驅動下本港經濟增長較快,並已引致明顯的資源及要素短缺效應。店舖不足引致租金急升,並排擠了一些服務本地人的商舖。失業率已降至歷史低位,實現了較長時間的全民就業,且部分行業及工種缺工嚴重。之前亦發生過學位、醫院床位不足等問題。住房方面,劏房增多的原因之一也是內地人士的需求大升。總之,自由行確已引起了擠出效應,扭曲了本港經濟的發展模式及導向,阻礙了升級轉型的進程。因此,若控制人流引致增長及就業稍降未必便是壞事,或可由此得機調整發展路向及轉換經濟模式,使本港的發展水平更上層樓。此外,還可由控制內地客流騰出資源接待更多海外客,令本港的旅遊及其他服務行業,在多年的偏向內地化後重拾國際化之路。

  為配合控制自由行人流,港府還應趁機調整兩地交流的結構。一是在吸引內地需求外,要更重視吸引內地要素如人才及人力的到來,使供求趨於平衡而緩解內地需求的擠出效應。二是要掌握時機充分利用CEPA對港開放及前海等新型特區設立之便,促使本港服務業北上以滿足內地需求。這既可使本港業界繼續發展業務,又不擠佔本港的土地及勞工資源,乃有利兩地發展的雙贏策略。

[责任编辑:朱劍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