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所說的茶莊不是茶鋪,茶鋪只有固定門面,零售茶葉;不是茶館,茶館則主要銷售茶水;茶莊是自己做茶、賣茶同時有自己商標的茶葉生產或銷售企業。隨著茶葉產地的擴大、茶葉新形制(沱茶、紅綠茶等)的誕生,茶莊在民國進入大發展時期。茶莊可以說是民國的一道風景。但是整個民國到底有多少茶莊,如今卻很難說得清。究其原因,有六個方面。一是同一茶莊有不同名字,如同慶號又叫福來祥,大昌號又叫新華,陳永興和昆明同慶、美豐是一家。二是分號和總號的重复統計,比如乾利貞在易武、思茅昆明等地都有分號,瑞豐亦有思茅號和昆明號之分,下關的商號一般都會有鳳慶分號。三是有些茶莊不加入茶葉行業,而是加入烟幫或其他商幫,例如川幫茶莊協心美、鶴慶的興順合,以及在宜賓、武漢、上海開設茶莊的天順祥,加入重慶茶葉商會而不加入雲南省內茶葉商會的大道生等。四是很多茶莊中途倒閉,比如喜洲的兩大商家復義和、天順昌,玉溪的興順和都曾經是進入省商會高層甚至當選總會會長的大茶商,最后中途倒閉,區別是天順昌又東山再起,變成大名鼎鼎的銻鎢產業領頭羊。這些消失的茶莊有些從甲地到乙地,或更換名稱而已。五是很多茶莊用不同的牌印生產不同的茶品,很容易將他們當成不同的茶莊,如雷永豐有泰豐祥、雷永豐、雷朗號;易武同興號有同興、同順祥、向慶記等牌印;昆明楊復聚有福和祥、楊復聚牌印。六是寶森號有寶森隆、同和祥等牌印;公司退出快,除墨江茶葉公司外,其他茶葉公司是否算茶莊也存疑。尽管統計困難,但是利用某一時期某地的茶莊數,還是可以大體掌握那一時期當地茶莊的情况。從文獻中可以看到,民國后期,昆明的茶莊維持在45家左右;思茅茶莊在民初為20多家,民國十二年僅剩12家;易武算上當年整個縣境內的茶莊或小作坊,大約三四十家;下關在1945年前后為40家左右;孟力海(含當時佛海、南嶠)和景洪(當時叫車里)最輝煌時約30家。至於景谷、石屏、豬街、順寧(鳳慶)、鶴慶等地,雖然也有很多茶莊,但由於很多是分號,因此很難統計具體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