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6

化繁為簡 因地制宜 茶器美學新走向

2014-07-22
来源:香港商报

   

        不管是大陸、台灣,還是韓國、日本、新加坡,年輕人已經不太喝泡的茶,這是不爭的事實。如何讓更多的年輕人,接受喝茶這件事,使用茶具喝茶?六大類、數百種茶,如何讓每一種茶與茶器更好結合?國際茶器美學論壇上,來自中國大陸、台灣、新加坡、韓國、日本的茶器大師探討未來茶器的走向,認同的觀點是:飲茶,不妨化繁為簡;茶器,則需因地制宜。青茶

  李自強回顧,茶具的發展有好幾個階段,三十多年前,台灣興盛泡茶藝術的時候,器皿非常大件,當時很少考慮到美的問題,考慮的是實用性。到上世紀80年代,才把茶具做成小件,方便大家按照自己的喜好擺設。到90年代,茶具更簡化,一些陶藝家們設計出整套茶具,所有泡茶的器皿都在一套里;到2000年,又著重單件式的轉變。

  茶席與茶具是不同的。李自強看來,茶席是藝術擺設方式,茶具是泡茶的工具。泡茶的時候,可以摒弃許多茶具,一壺一杯足亦。而茶席可以表現對茶的愛好,是隨著每天心情的轉變、當時的感覺精心擺設出的藝術。華人的茶藝真正走入藝術才30多年,而日本已經400年了,很多方面值得學習。當下很多年輕朋友不喝茶,是怕麻煩,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和空間,對此,他建議培養年輕人對茶的興趣,不妨從精美的茶具開始,一點點做加法,逐步帶入對茶具、茶性的了解。若追求茶的口感和香氣,就尋找配合茶的特別器具,如老茶應該用多氣孔的陶器、新茶和綠茶要用瓷器。若重點在於展現茶器之美,就要摒弃一部分對口感和香氣的追求。在茶器制造者一方,目前為一種茶做一個設計的導向和理念淡薄,這是一種遺憾。

  茶喝得多了、茶席看得多了、擺設得多了,心中有感覺,自然而然很多器具就不用了,如香和花不一定放在桌上,放一小朵花足矣。化繁為簡,一點點減去不需要的東西。

  東方的精神文化之花

  張基德說,茶文化是從中國起源,傳流到東方和西方,變化發展成為各國獨特多樣的茶文化。西方的茶文化注重交際,東方講究「道」,附加了更多精神的意味的哲學態度,茶被視為精神文化之花。茶具在現代成為一種藝術,帶有個性、滲透創意,但不能無條件的模仿或排斥傳統,也不能無條件接受他國的茶道文化,尊重傳統、融入時代、引入未來、努力研究是他認同的茶具發展路徑。現在韓國年輕人中愛咖啡的比愛喝茶的多,他們也在努力讓東西方結合,吸引更多的年輕韓國人學習茶文化。如韓國大學中設有茶文化相關課程,韓國茶具也注意與現代結合,電窯的運用比較普遍。

  田山和康說,日本南部鐵壺在設計制造中,首先想到的是讓大家喝到更好的茶,第二點才是做出漂亮的產品,讓大家身心舒適。在鐵壺制造中加入諸多美麗的元素,精心設計,造型上結合當代人的審美和需求,有的非常簡潔,有的非常精緻,適應不同人群的喜好。

  白釉的青花茶杯

  景德鎮是非常傳統、悠久的中國陶瓷之都,茶器在景德鎮是一個怎樣的呈現?

  景德鎮九段燒掌門人段鎮民坦陳,大陸在發展過程中,有文化斷層,十年浩劫把傳統的東西全部打掉。「我開始做茶具前,從不喝茶,我們那個時代用的茶杯是直筒杯,一把茶葉丟進去,一喝一天」。

  他回憶,開始做茶具后,他走訪茶企,雲南、福建,一家一家跑。發現所有茶場技術室試茶的杯子,一定是白色的。他生產青花茶具,中國傳統的青花是青色,他堅持做白釉青花茶杯,因為他意識到,傳統青花青色的杯子反映不出湯色,茶具必須附著實用的功能。現在,做茶具用白釉青花,在景德鎮已約定俗成。而九段燒的大熱,段鎮民的總結是創新。這個創新不是空穴來風,有傳統的基礎。

  茶器設計應立足當地

  洪樹德認為茶器設計者應該立足於本地,為本地茶葉作設計,比如普洱茶需要煮的,就要設計可以煮的壺以及燒的工具,因地制宜。洪樹德先生的女兒洪冰暉女承父業,也是制陶高手。她擅長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做創新,她曾用潮州功夫茶具三個茶杯的理念、帶入北京百姓生活場景,吸收大碗茶的概念,設計出一套茶具,茶罐茶杯都能收納到大罐里,茶席擺完后,收在一個箱子中帶走。生活節奏非常快,沒有時間停下來喝茶怎麼辦?洪先生設計一個夫妻杯,一個壺上面加一個杯,帶到辦公室,泡開就喝;回到家,夫人一杯,自己一杯;出門旅游,也可以帶一杯。洪先生感慨,設計應該結合時代,這個時代節奏很快,要做出相應的的產品。在一些陶瓷產區,洪先生看到產品缺乏現代理念,畫蛇添足,搞得复雜,反而不好看不好用。或者你刻字,我也刻字,產品缺乏個性。

  洪樹德曾榮獲中國陶瓷藝術設計教育終身成就獎,他一輩子做陶瓷的教學、設計,也自己動手制作產品。他說,做陶瓷沒有秘訣,就是要勤、要悟,悟出做陶瓷的「道」。歷代中國制陶人,都在追求一種藝術感,藝在中國是一個金子的一種象徵,有藝術感的茶具,要包含美學。

  茶具走到今天,應該越做越細膩,越做越高端。這是洪先生的另一個觀點。他制作的珠光青瓷,歷史上是民窯,有博物館感叹他的作品「做得跟官窯一樣」。他說,「當時民窯大量出口,所以粗糙,但是現在我們要吸收其精華,展現它的靈動。」

[责任编辑:劉宇婷]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