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歐洲:老樹開新花 中國很關鍵

2014-10-10
来源:

  余永勝

  昨日,李克強總理開啟年內第二次訪歐之旅。在中國對外關係特別是與大國(區域組織)關係中,發展中歐關係具有獨特的價值。歐洲對中國發展具有戰略意義,而古老歐洲的復興同樣離不開正在騰飛的中國。

  ●機制化交流效果立竿見影

  僅僅3個多月前,李克強訪問了英國與希臘;去年,李克強擔任總理後的首次外訪就選擇了瑞士和德國。元首外交亦如是:去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會見了德、法、英、芬蘭、冰島、希臘、塞爾維亞等13個國家和歐盟機構的領導人,涵蓋歐洲各個區域和大中小國家;今年以來,習近平訪問了荷、法、德、比等4國。反過來,歐洲領導人一樣熱衷訪華,德國總理默克爾曾先後7次訪華,最近的一次是今年7月。

  中歐高層交流有一個特色,那就是機制化發揮着重要作用。以是次李克強訪歐為例,李總理將分別出席第三輪中德政府磋商、中俄總理第十九次定期會晤以及兩年一度的亞歐首腦會議。而上述機制還只是眾多交流機制中的一部分。最近十年,中歐圍繞政治、經貿、人文三大支柱,共建立了近60個磋商和對話機制,包括中國與德、法、英三國領導人年度會晤、中歐峰會、中歐經貿高層對話和高級別人文交流等比較有名的對話機制。

  機制化交流的好處顯而易見,它具有穩定性、連貫性和持續性的特點,一般不會因偶然事件意外中斷或取消。此外,機制性交流一般都是討論具體問題,務實不務虛,因而常可收到立竿見影之效。是次,隨同李克強出訪的有多名政府部長,歐方亦會有相當數量的部長與中方對接。可以說,這實際上就是雙方高級官員的一次「集體辦公」,其效率之高顯而易見。

  ●中歐存在結構性相互需求

  中歐之間高層互動如此頻密,當然與雙方存在着結構性的相互需求有關。從政治上來說,歐洲是世界政治和經濟舞台上的重要一極。這與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有關,歐洲人做事比較理性沉穩,立場較為中庸,不像美國人那樣冒進衝動。在國際事務中,雖然歐美同屬西方陣營,但歐洲經常發揮着緩衝作用。雖然很多歐洲國家都是美國的盟友,但冷戰結束後歐洲外交獨立性顯著增強。這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表現得特別典型。這樣的政治姿態,無疑有益於中國的世界多極化主張。

  從經濟上說,歐盟十多年來一直穩居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地位。去年,中歐雙邊貿易額躍升至5591億美元,佔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3%。截至2013年底,歐盟對華直接投資累計超過900億美元。

  特別難得的是,與中美主要是商品貿易不同,歐盟對華貿易科技含量較高,歐盟現在是中國最大的高科技提供者。在中國引進的科學技術中,約50%來自歐洲,相比之下只有約8%來自美國。歐盟還第一個同中國簽署了和平利用核能的協議。如果沒有足夠的政治互信,上述領域是很難取得豐厚成果的。

  ●復興歐洲離不開騰飛中國

  對於現在的歐洲來說,如何實現「老樹開新花」是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時又是新興國家,中國無疑是老歐洲可以借重的對象。可以這樣說,能否搭乘好中國經濟這輛快車,直接關係到歐洲經濟的未來。歐洲可資利用的不僅是中國龐大的市場容量,也不僅是進口中國廉價的商品,還有中國急於尋找投資出路的豐裕資金。預計未來5年,中國的進口將達10萬億美元,對外投資達5000億美元,出境旅遊人數將超過4億人次。如果「年邁」的歐洲能夠抓住這些黃金機會,再加上自身經濟和制度調整,實現「老樹開新花」的經濟和社會夙願或許就不是個空想。

  目前,中歐關係發展勢頭良好,雙方沒有根本的利害衝突,亦沒有突出的發展障礙。美中不足之處在於,歐盟在某些涉華問題上還放不開手腳。比如,對中國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文化優越感,遲遲不肯解禁對華軍售,至今沒有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對中國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文化優越感,等等。如果要使中歐關係繼續向前發展,某些歐洲國家還需在外交理念上與時俱進,不能總抱着老皇曆不放。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