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2

反壟斷遭質疑不是壞事

2014-10-14
来源:香港商报 杜洁菡

  近幾個月,中國內地的反壟斷執法動作頻繁,包括微軟、高通、奔馳、奧迪等知名外企悉數「中槍」。和以往一樣,中國的執法行為迅速招致海外商業機構的批評。最流行的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的反壟斷執法主要針對外資企業,目的在於保護本土企業,屬於「歧視性地使用反壟斷法」。也還是和以往一樣,內地的官員及部分學者再次站出來斥責海外輿論的指摘是「別有用心」、「習慣從中國市場獲取好處」。毫無疑問,對反壟斷執法的論戰常年停留在這種水平上,并不能使中國的營商環境和大國形象建設真正獲益。政府官員及學者應該留意到,批評的聲音里至少有兩個意見值得審視:

  透明度不夠遭詬病

  其一,中國的反壟斷執法采取的是行政模式而非歐美國家通行的司法模式。后一種模式是由政府機構向法院提起對涉嫌壟斷企業的訴訟,這時原告和被告處於完全同等的法律地位,審判程序、案件細節及判決理由都是高度透明的;而在前一種模式中,尽管政府官員聲稱他們所進行的每一項反壟斷調查都不是主觀臆斷,而是通過長期的市場監測和數據收集,并依據市場數據分析、企業調研等進行綜合判斷,但他們對調查過程及對處罰依據的惜言,必然會挑起受罰企業的質疑。其二,中國政府也確實無法回答為什麼反壟斷執法主要是指向汽車、液晶面板等市場競爭充分的產業領域,而與大多數人生活密切相關的通信、石油、銀行、水電等領域卻遲遲不見真章。不能理直氣壯地回答好上述兩個問題,中國的反壟斷執法當然會長期遭受詬病。

  從這個層面來看,反壟斷執法遭到質疑不是一件壞事。它以一種尖銳的態度提醒中國政府,要讓反壟斷行動成為一次真正的正義行為,就得通過提升執法透明度向涉案企業證明它們所遭受的懲罰并不冤枉;也只有這樣做,政府才能證明自己不是要借反壟斷打擊誰或保護誰,而是要通過執法向市場傳遞出導向信號,即什麼樣的行為是屬於合理的商業模式,什麼樣的行為會觸犯紅線,不可妄為。這對於中國政府於內於外的公信力建設尤其重要。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