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2

重陽節后思養老 走「民辦公助」之路

2014-10-14
来源:香港商报

  今年的重陽節又逢黃金周,養老再度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老有所養、老有所依,這個人類生存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卻成了人們未來養老的最大挑戰之一。中國傳統「養兒防老」的養老模式現在已禁不起現代家庭結構的冲擊和挑戰。即使現在有多個子女的家庭,出於多種原因也很難指望子女在身邊扶持伺候年老體弱的父母,更何况獨生子女一代人的父母養老問題。因此,隨著老齡化社會的日益逼近,現代社會人們對養老院的需求越來越大。

  養老服務業如燙手山芋

  然而,中國的養老院現狀是「公辦進不去、民辦不想進」的兩極分化。根據民政部發布的統計公報,2013年末各類養老設施共收養了老年人307.4 萬人,僅僅解決了不到2%老年人口的養老問題。一方面,養老床位總量面臨很大缺口,價格低廉、政府補貼的公辦養老機構一床難求,排隊時間少則等兩三年,多則十幾年;另一方面,現有床位并未100%利用,民辦機構床位利用率不高。

  因此,引入市場力量、構建完善的養老服務體系,是應對老齡化社會的重點也是難點。而欲吸引民間力量進入養老領域,離不了政府政策上的傾斜——民辦養老機構是一個公益性的微利加風險性行業,一方面要自負盈虧,維持養老院的經營,另一方面又要保證護理工作到位,遇到糾紛也要自己想辦法解決,壓力和風險都很大。近幾年來,中國一直在推動養老服務業的發展,但就目前而言,無論養老機構還是護理人員,都遠遠無法滿足現實需要,因為這一切都需要龐大的財政投入。

  不過,若單純依賴財政支持來解決養老院的床位短缺問題,將是一個無底洞。政府對養老事業的投入不如換一個思路,把床位問題更多交給市場,政府補貼從「貼機構」改為「貼個人」根據相應評估標準來明確老人應享受何種服務、獲得何種照護等級,并予以相應的貼補,由老人將補貼「帶入」養老機構的方式使補貼變現。此外,還應提高家庭和社區養老服務的能力,把那些「可以在家居住」的老人留在家里,「分流」養老機構床位需求,如此從根本上緩解養老機構的壓力。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