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2

當霧霾遇上馬拉松

2014-10-27
来源:香港商报 李鹏飞

  2014年北京馬拉松於10月19日上午鳴槍開跑,北京市的空氣質量為嚴重污染級別,創造了馬拉松歷上第一次有大量選手戴口罩參賽的「紀錄」,有的選手還戴上了防毒面具。賽中,既有業餘組選手弃賽,也有專業組選手領跑20公里后弃賽。對於霧霾天堅持參賽的選手,互聯網上不乏冷嘲熱諷的聲音,稱其為「傻瓜」、「腦殘」。言下之意,不跑北馬的就不是傻瓜了麼?照這邏輯,每日飽受霧霾荼毒卻又無法離開北京的芸芸眾生都是傻瓜。室內裝上空氣净化器就心安了?且不說净化器的數據有多少水分,普通百姓能不出門、不上班、不走親訪友麼?大家都是環境的受害者,只不過在各自能力範圍內將傷害降低為最小,但這不代表傷害不存在,受害者又何苦難為受害者?

  治霾須拓展民眾參與渠道

  其實最可悲的不是在霧霾天跑馬拉松,而是大家根本沒有選擇不做傻瓜的權利。對霧霾不滿,你可以離開北京,去海南蓋個房子在海邊林蔭道上跑馬麼?能成為環境訴訟案原告麼?有合適途徑向政府傳達治污聲音麼?但是這些選擇普通人都沒有,只能在朋友圈或微博冷嘲熱諷兩句之后繼續上街吸霾。事實上,治理霧霾是一個更長期的「馬拉松」。洛杉磯從1943年第一次霧霾出現到1999年一級警報污染天數降為0經歷了56年之久。這過程中遇到來自汽車公司、石油公司、政府和立法者等重重阻力,而真正推動這項事業的是那些普通的民眾。1970年4月22日,2000萬民眾在全美各地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游行,呼吁保護環境,最終促成了1970年《清潔空氣法》修正案,在后來的環境保護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今天的中國面臨著更加艱巨的治霾任務,打造合適的民意參與渠道,保護每一個公民的環保權,發動民眾力量參與到治霾事業中來,這場艱巨的「馬拉松」方可有迎來其終點的可能,而不是采取砸錢簽合同、地方領導拿人頭擔保的「人治」手段。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