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8

央行觀市 出手轉慎

2015-01-14
来源:香港商報

  進入2015年,中國經濟釋放的許多信號令人費解:市場預期人民幣會貶值,人民幣兌美元12日盤中升破6.20;制造業PMI數據警示中國遇到大麻煩,通縮成了最大的隱憂,CPI更長時間維持在「一」時代。但各方預期的內地開啟降息周期以及降準卻沒有下文,更讓人不解的是,央行近期公開市場突然失語,已經持續6周無為,實屬歷史罕見。香港商報記者王長久

  央行罕見持續失語

  去年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央行在維持既定的貨幣政策穩定的前提下,用定向寬松定向微調來維持經濟的增長和活力。全年各方預期會全面啟動降息周期和降準周期,但事實上一年只有一次降息。

  去年年底到目前,央行罕見地停止了定向寬松的動作,更自去年12月以來,在公開市場上持續6周沒有明顯的動作,就連傳統的正回購操作也全部暫停,而逆回購操作也未重啟。毫無疑問,這是罕見的,多少也有些反常。

  有業內學者指出,縱觀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的歷史,持續6周以上的失語實屬罕見,此前僅在2013年錢荒的6、7月份暫停過7周回購操作,但當時仍有央票發行間或發聲。而再之前的回購操作全面暫停則要追溯到2005年。

  央行突然改打無為牌,出乎市場的預料。去年11月降息以來,市場預期降息周期已經開啟,降準亦可期待,然而事實上再度降息及啟動降準周期等寬松貨幣政策一再延后,去年12月以來幾無任何真正意義上的寬松貨幣政策。所謂同存不繳準,其實之前也不用繳準。而MLF也僅是對此前到期的5000億部分續作,并未新增額度。

  央行無為經濟能自化嗎?

  老子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折射當今,意思是說,應該減少政府的行政干預,讓經濟自我調節,自我優化,自我發展。

  筆者認為,央行近期改打無為牌也有這個意思。

  首先,經濟增速進入新常態,人們的心態也應該進入新常態,要主動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新常態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盡量減少行政干預,盡量少用政府干預這隻有形的手,而更多地運用市場經濟這隻無形的手。近期央行改打無為牌就符合這個發展趨勢。

  現在中國經濟發展遇到的問題,是錯綜復雜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有國家致力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的因素,有國家致力提高發展質量的因素,有國內產能過剩的問題,有國內和國際上消費持續萎靡的問題,更有滬港通之后資本流動性增強的因素。病因已經從簡單變得復雜,病情表現也不再是簡單而清晰,所以在用藥的時候就不能不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觀察的時間,用藥就不能不慎之又慎。

  降息未達預期何解?

  去年11月,央行突然降息,目的很明顯,是希望釋放流動性,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刺激經濟增長。但從這兩個多月的情況看,內地降息預期目的基本上都沒有達到。降息釋放的流動性不是流向實體經濟,而是涌入了資本市場。去年12月9日內地股市兩市總成交創出中國股市歷史上也是世界股市歷史上最大的成交量——12660億元,就很能說明問題。央行降息后,各大銀行都提高了爭奪存款的砝碼,但仍難以解決存款銳減,被股市和理財市場鯨吞的難題。現在內地已經不比從前了,股市大熱,理財市場蓬勃發展,無論是降息還是降準,無論是在公開市場上如何動作,無論是正回購操作還是逆回購操作,都無法解決實體經濟的窘況,因為實體經濟遇到的深層次問題是產能過剩而消費持續不振,是投資實體經濟不但風險大而且回報低微。而人們收入的一半交了社保和公積金了,提振消費就難以奏效。

  所以說,央行無為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情,央行無為,減少國家對經濟的硬刺激和硬干預,讓經濟在市場的作用下自我優化自我升級,反而可能倒逼目標的實現。加快改革,提升科技創新,用市場的手化解產能過剩,提高消費動能,「有質量的發展」才不會是一句空話。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