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8

個人信用卡信息交易黑市:2分錢就能買一條

2015-01-12
来源:經濟參考報

  網上頻現個人信用卡信息交易“黑市”

  2分錢就能買到一條客戶信息

  或銀行“內鬼”倒賣,或合作公司泄露

  □記者 杜放 羅政 北京報道

  我國已發行超過4億張信用卡,每年通過信用卡交易的資金總額超過13萬億元。在多數人看來,關涉“錢袋子”的信用卡象征著安全、私密,用戶隱私信息也會受到嚴密的保護。

  記者調查發現,銀行信用卡客戶數據泄露現象頗為嚴重,一條條包括姓名、電話、地址、工作單位、開戶行等完整隱私的信用卡開戶數據,在網絡上形同“趕集”公開販賣。而種種例外條款、免責規定,往往讓消費者問責無門。

  根據上海某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銷售人員提供的線索,記者近日使用QQ群查找功能,搜索“電話銷售”這一關鍵詞,找到約200個有“數據交流”功能的QQ群。搜索“銀行數據”,參與人數多達數百人、交易活躍的群至少有30個。據介紹,這些正是信用卡信息交易的“黑市”。

  在其中一個名為“電話銷售數據貨源”的QQ交流群,記者以求購者身份,很快就從一位賣家處獲得了“供試用驗真”的銀行信用卡客戶數據。在這份數據中,工農中建交等多家商業銀行的200名客戶信息均在列,包括持卡人姓名、移動電話以及家庭住址、開戶銀行。

  這些隱私信息是否真實有效?記者撥打了其中一位安徽省合肥市的持卡人盛某某的電話,經其確認,自己確實在交通銀行(6.38, -0.12, -1.85%)安徽分行某營業部申請辦理了太平洋信用卡。而家住合肥市蜀山區某街道、在該市旅游局工作的其他信息,也與其本人提供的身份證明相符。經一一致電確認,工商銀行(4.79, -0.09, -1.84%)、建設銀行(6.21, -0.19, -2.97%)的數十位持卡人也表示,已泄露的客戶信息真實有效。

  記者調查發現,在微信及一些電子商務平臺,“電話銷售交流圈”、“銷售行業資料群”也大量存在。多位“信息販子”均表示,可以“按地區定制,先試用后付款”。此外,根據個人信息“品質”的不同,價格也分為“三六九等”,每條價格從2分錢到5元錢不等。

  消費者申辦信用卡,商業銀行掌握了數億持卡人的身份證明、電話、住址等信息。根據《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商業銀行未經客戶授權,不得將客戶相關信息用于本行信用卡業務以外的其他用途。但記者調查發現,種種規定屢成“一紙空文”,導致大量客戶信息被泄露。

  銀行“內鬼”倒賣。知情人士介紹,每條個人信息被提交給銀行后,要經過支行、分行、信用卡中心等多個環節,經手人員眾多。據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通報,已于2013年被判處有期徒刑的平安銀行(14.60, -0.48, -3.18%)信用卡中心原職員余某,就曾將掌握的600余份客戶信息出售。

  銀行轉手給“合作公司”。一些信息販子透露,有相當部分的信息并非銀行直接泄露,而來自與銀行有合作關系的企業。

  據記者了解,現在辦理信用卡的合同基本都是各銀行自己的版本,沒有統一的格式合同。合同中銀行是否要做信息保密承諾以及如何利用客戶信息,目前尚無任何規定。

  事實上,與保險、超市、網站等合作方“共享個人信息”等字樣往往置于合同不起眼位置。“信用卡申領合同的條款上百條,內容晦澀,而且你想辦信用卡,不管什么條款,就只能簽字同意。”正在上海一家股份制銀行辦卡的王宇說。

  “消費者往往在不知情中就授權將自己的信息轉手,遭泄露信息的消費者如果想追責,這些免責條款反而成了擋箭牌。”上海華榮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許峰說。

  “信息泄露極易誘發金融犯罪。”上海市檢察院金融檢察處處長肖凱表示,在一些存在漏洞的理財平臺,注冊會員只需持卡人姓名、身份證號碼、卡號等信息,即可劃轉資金。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