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一桶牛奶倒出最多的是落后

2015-01-16
来源:新華網

  在經歷了2013年一場轟轟烈烈的洋奶粉反壟斷之后,乳業好容易進入一個良性周期,可2015年剛到,奶農又倒下了。乳業發展三十年,養牛、殺牛,再養牛、再殺牛——倒霉的牛。

  倒奶雖非年年有,但我們對之并不陌生。然而與歷年不同的是,今年不僅僅是國內部分地區出現了鮮奶過剩問題,而是幾乎半個地球的牛奶都過剩了。

  梳理資料不難發現,過去一段時間內,世界上多個國家都在增加乳制品的產量:自2013開始,新西蘭、澳大利亞等以畜牧業著稱的國家瞄準新興市場,繼續擴大產能;北美、歐洲甚至印度等國也都通過增加出口供應,搶奪國際乳業市場話語權;同時期,中國國內也頻頻出現大型乳企組建“國家隊”,布局自有奶源基地等動作,各級政府、金融機構通過各種途徑予以支持。

  于是乎,“奶荒”成為曾經,“過剩”再次襲來。但對于采購方乳企來說,這絕不是件壞事。國內國外兩個供應來源的過剩,給了乳企“挑肥揀瘦”的空間。

  有數據顯示,從2014年1月份到2014年10月,新西蘭進口奶粉價格從42000元/噸“腰斬”到21000元/噸,還原成牛奶后的成本約在2.2元至2.5元每公斤,遠遠低于目前國內3.5元到4.5元/公斤的原奶收購價。

  站在乳企的角度試想一下,正經進口貨源,質量具有保證,價格居然還能比家門口的基地還便宜,幾乎滿足了現今主流乳制品最重要的競爭要素:質量、印象、價格。

  在這樣的誘惑面前,乳企的選擇顯而易見: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前11個月,我國乳品累計產量2433.2萬噸同比下跌0.26%,而2014年我國進口鮮奶296321噸,同比增長55.9%。

  這一降一增,直觀上顯示“洋”產品在過去一年大舉進入中國市場,再深思一層,這兩組數據也側面印證了國內鮮奶在失去價格優勢之后,遭遇外國奶源時竟如此不堪一擊。

  為什么?

  直接導致倒奶事件發生的是乳企“拒收鮮奶”的行為,其背后是國際牛奶市場的供需失衡因素,而根本原因卻還是因為我國奶農的散戶經營、養殖技術、養殖環境都處于落后狀態所致。

  在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畜牧業奶業大國,奶業發展大多采取大牧場集中生產模式,實現高度專業化、自動化,出奶效率高、質量好,所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也便于調整。再反觀我國,曾有相關數據顯示,中國國內奶源70%以上來自散戶飼養,存在效率低下、物流成本高、潛在污染源多、牧草資源有限等一系列問題。

  中國乳業在經歷了快速發展,然后遭遇曲折,再到目前逐步復蘇的階段來之不易。一場過剩風波又殘酷的將中國乳業與世界畜牧強國之間的差距擺在了面前,高質還能低價。面對這樣的行業困境,政府不應袖手旁觀,首當其沖的是應積極協調乳企和奶農關系,鼓勵企業做好生鮮乳收購工作,做好托底工作,把損失降到最低。

  事實證明政府也的確是這樣做的,1月11日,農業部下發通知,要求各級政府迅速采取有效措施解決“賣奶難”。截至今日,受此政策利好影響,江蘇、河北等多地奶農暫時緩解眼前的危機。

  但,緊急下發的通知只能治標,并不能解決真正的問題。如何結合中國的實際,如何借鑒國際先進的技術、經驗,如何提高養殖技術,如何改善自然環境,如何保護好奶農的積極性,如何制定好應對國際農產品(12.76, 0.25, 2.00%)市場價格波動的政策保護體系?如何在市場經濟的前提下,制定更加細致和具有前瞻性的行業發展規劃?這些才是根結所在。

  殺牛倒奶,聽聞起來是一件暴殄天物、令人心酸的舉動,但細想一下,這實際是在乳業整體落后的困境中,奶農逃離行業最直接的套現手段了。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