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房屋政策 市民焦點

2015-01-25
来源:香港商報

  假如在香港作一次民意調查,問:在衣、食、住、行四大生活要素之中,閣下認為哪一項最重要?在當前情況下,很可能百分之百選擇一個「住」字。

  住是最大問題

  「住」的重要性,人類在茹毛飲血的原始時代已知之甚詳。那時,人類雖不會蓋房子,甚至不會搭木屋,但也會找一個山洞擋風雨、避野獸。現時,連5歲的小孩子都懂得問行政長官:我長大了要住在哪里?這一問,正是市民主要是中下階層及低收入市民的心聲。梁振英受孩子這一問,感觸很深,所以率領他的工作團隊,努力找土地建屋,力求盡快為港人解決「住」的問題。市民應為此鼓掌。

  就港人的實際生活而言,衣,不求高檔、名牌,能蔽體、保暖就好。食,不求鮑參翅肚或餐餐上米芝蓮食店,只求衛生、飽肚即可。簡言之,港人要解決溫飽問題,不難。行,本地交通、相當方便,就只是交通費占低收入人士的月入比例偏高了一些。至於外游之「行」,說得切實一些,可有可無。錢多可游歐美、中東,錢少去內地、東南亞也不差,若是沒有餘錢,則外游可有可無,完全可以免了。換言之,衣、食、行對香港人基本上不成問題,但「住」則是大問題。

  「住」的問題,并非始自今日,港英時期已有。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重大問題。有鑑於此,香港於1997年回歸后,第一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提出了有創建、目光長遠的每年建屋85000個單位的計劃,俗稱「八萬五」。非常不幸,其時恰逢亞洲金融風暴,香港經濟大受影響,樓價下跌,出現「負資產」,有人將之歸咎於「八萬五」,指其「打殘了樓市」。結果,「八萬五」沒有了。

  其后,房屋政策是「反其道而行之」,重回英治時期的高地價政策,居屋也消失無蹤,房屋問題也就日見嚴重,樓價更是節節攀升,令中下階層可望而不可及。再以公屋論,申請人數愈積愈多,至今已超越26萬人(戶),輪候「上樓」的時間,早已超過了政府承諾的3年。今時今日,若是回首往事,恐怕不少人會懷念董建華時代的「八萬五」。假如當時這一政策不是被迫撤銷,而是真正予以落實執行,如今哪里還會有房屋問題?民間哪里還會有這麼多怨氣?

  支持港府覓地建屋

  現任行政長官梁振英日前提出的第三份施政報告,以房屋政策作為「重中之重」,堪稱「合情、合時」,值得各方支持。而且,施政報告也就房屋政策提出了一些新的構思,例如將原有的三層階梯增加為五層階梯,又提出先導計劃,將整幢新落成的公屋改為居屋,以低於現時居屋的價格,指定出售給「綠表人士」,俟他們遷出現時居住的公屋后,再翻新編配給申請公屋的輪候冊上人士。這些都是頗具新意的新構思和新方式,無疑有助於計劃「上車」或爭取「上樓」的市民。行政長官及其團隊為解決房屋問題而積極努力、想方設法,這是大好事,值得一贊。

  根據長遠房策,10年內將建屋48萬個單位。但按照現時住屋供不應求情況的嚴重,以及10年內的人口增加,單是每日150名的新移民額度,10年即有54萬7千多人。因此,48萬個建屋目標,能否滿足十年的需求,多少令人有些疑慮。

  董先生提出「八萬五」時,住屋供不應求的情形還沒有今日這麼嚴重。如今只得平均每年「四萬八」,夠不夠?能否達致供求平衡,令人存疑。看來,梁特首及其團隊,應訂立「B計劃」,目標至少是「五萬八」,更好是「六萬八」。香港倘若不能解決「住」的問題,又如何讓港人「安居樂業」?淺見以為,市民應真心支持梁振英和特區政府,多找地,多建屋,速建屋,盡快全面、徹底地解決香港存在已久的房屋問題。這是施政的焦點,這也是市民的焦點。

  李幼岐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