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倒奶”與“媚眾”是怎樣發生關系的

2015-01-26
来源:國際金融報

  近期“倒奶”事件,散戶奶農是倒奶主角。據行業統計數據,中國原奶年需求量在4000萬噸左右,2014年散戶奶農提供的原奶約400萬噸,其市場占有率約10%。因此,此次“倒奶”,是一次非典型的供給過剩事件。由于事關奶農生存,有關政府部門應主動尋找一個最大公約數,有效保護奶農利益。至于經濟范疇之外的主義之爭,口水多多,意義寥寥,“媚眾”成分居多

  河北、山東、河南、海南等地近期發生奶農倒奶事件,或作秀或無奈,一時成輿論焦點,經發酵,倒奶行為被解讀為經濟問題、信用問題、以及主義問題。

  所謂經濟問題,主要是從供需角度,討論倒奶的原因;所謂主義問題,有媒體翻出舊政治課本里資本主義倒奶事件,討論“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倒奶的區別”;至于信用問題,是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在1月22日新聞發布會上提出的觀點,奶農倒奶“還跟消費者對國產乳制品信心不足有很大關系”。

  這一輪圍繞倒奶事件產生的這些問題到底是什么問題?要想搞清這個問題,就必須琢磨如下問題:鮮奶行業究竟發生了什么?倒奶是個別現象還是普遍現象?對奶農進行補貼能杜絕倒奶行為嗎?“資本主義倒奶說”產生的原因?當下再提“資本主義倒奶說”是何原因?

  分析完這些問題,差不多就搞清了“‘倒奶’與‘媚眾’是怎樣發生關系的”。

  鮮奶行業發生了什么

  “從去年8月份開始,鮮奶還沒水貴呢。”

  “沒人要,就以0.5元/斤賣給養豬的。”

  “有些奶農甚至每天傾倒牛奶1000多斤。”

  這是鮮奶供給方—小型養牛場的情況,再看鮮奶需求方,“路邊的鮮奶吧里,一公斤牛奶賣到18元,比起奶農現在0.5元的批發價,翻了整整36倍。鮮奶吧工作人員說,‘不降價,我們都不夠,我們有自己的奶牛場’。”

  第一,市場對鮮奶有需求,而且需求堅挺;第二,鮮奶需求方“有自己的奶牛場”。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5月,蒙牛乳業已在奶源建設方面累計投入超過40億元,三年內實現100%原奶由規模牧場提供。光明乳業、伊利股份、新希望等投入亦可觀。

  再看一個數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1-9月份,全國乳制品進口量共計149.86萬噸,同比增長36.5%。其中,液態奶累計進口量達24.64萬噸,同比增長70.8%。

  進口奶源價格如何?愛爾蘭最大的農業類網站Agriland報道,2014年全球牛奶的產量增加了4%-5%,而全球需求只增長了2%,供需失衡導致市場價格下降。從2014年1月份到2014年10月,新西蘭國際奶粉價格從4.2萬元/噸跌到2.1萬元/噸。

  乳企有自己的奶源,如果不夠,還有價廉物美的進口奶源,那些小型養殖戶還有多少話語權?

  倒奶只是個別現象嗎

  從過去20年經驗看,中國乳業每隔三四年就會出現一次奶源過剩,隨之而來的是大規模殺牛、倒奶。

  如果說2002年前后的倒奶事件已經被徹底忘記,2007年發生的戲劇性一幕應該還有印象:年初“賣牛倒奶”,年底“瘋狂搶奶”。2008年由于三聚氰胺事件爆發,2009年初又是一片倒奶聲。今年又是這個周期界點,“2013年5月,乳企鮮奶收購價一直穩定在4.2元/公斤左右,從2013年5月開始,鮮奶價格逐月攀升,到2014年2月份部分地區超過了5元/公斤,同比上漲25%左右”,奶農養殖積極性大增,哪曾想,2014年下半年,鮮奶價格一路走低。

  倒奶只是中國特有的現象嗎?肯定不是。遠的不說,單說2009年前后的歐洲。法國奶農把430萬升鮮奶傾倒在旅游勝地,荷蘭奶農將12萬升牛奶倒入農田,德國奶農在聯邦政府門前大街上潑牛奶達千萬升,比利時奶農把300萬升牛奶灌入水田。

  成本效益原則,是所有經濟學概念的源頭。當倒奶行動所帶來的效益大于傾倒成本時,倒奶事件就會如期上演。

  補貼能不能解決問題

  “往小了說,這關系到中國牛奶行業從業者的生計問題,往大了說還關系到中國牛奶產業的未來發展以及食品安全、戰略儲備問題。政府應當積極介入。”這是治理倒奶事件的典型思維。

  不僅中國人有這樣的治理思維,歐美國家對奶農的補貼也是一個比一個積極。

  歐盟前身歐共體自1962年就已經開始實行共同農業政策。在世貿談判中,歐盟起初一直堅持執行農產品高補貼,受盡“窮國”責罵。2003年,歐盟出臺了一系列更符合世貿組織規則的補貼政策,2007年,更是停止了對黃油和脫脂奶粉的出口補貼。

  由于減少價格補貼加之氣候干旱,2007年歐盟牛奶產量下降。歐盟決定,逐步取消牛奶生產配額制。2008年產量激增,價格急跌,因此出現了上文提及的奶農倒奶事件。

  為平息奶農抗議浪潮,2009年起,歐盟又出臺了一系列旨在保護奶農和乳制品發展的措施。歐盟調整乳制品政策后,美國政府也宣布,對“美國奶制品出口刺激項目”項下奶粉、黃油和奶酪等恢復出口補貼。

  雙方互相指責對方“背信棄義”,時任美國貿易代表的佐利克甚至辯解,“農業補貼不是簡單的貿易問題,而是牽涉到美國內政的問題”。

  不難看出,補貼政策對市場平穩運行有積極作用,從而避免“奶賤傷農”,但是在全球化浪潮下,補貼政策容易招致別國指責。中國的輪胎、光伏原件的反傾銷案件便是一例。

  “主義之爭”的本質是什么

  奶農倒奶,本是一個經濟現象,但在全球化浪潮下,早已超出經濟學理論范疇,歐美政客將其視為贏得選票的契機,而此次中國“倒奶”還衍生出主義之爭的話題。

  有媒體翻舊賬,“舊的教科書說,奶農倒奶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典型表現,現在社會主義也發生了倒奶事件,該作何解釋。”

  話題很“刺激”,傳播甚廣。《人民日報》評論微信公眾號隨后發表文章,《倒個牛奶,真的要與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掛鉤嗎?》,“不同主義下的‘倒奶’已經沒有多少意識形態、社會制度的差別”,“這一次,仍是市場經濟之殤”。

  其實,翻課本舊賬的媒體不一定不知道“倒奶”是市場經濟之殤。如果說特殊年代里,將歐美市場中的經濟現象解讀為主義問題,有“頌圣”之嫌,那么經過改革開放洗禮后,還拿冷戰時期的“產物”思考當下,吸引讀者,博取點擊率,就有“媚眾”之疑。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