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新常態下中國銀行業路在何方?

2015-02-12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

   作者:未名壺

  概括中國經濟新常態

  中國經濟新常態,我認為可以概括為“兩句話”、“三期疊加”、“四個轉變”。不要把“新常態”理解得那麼複雜,新常態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兩句話,第一句話是:“好日子已經過完了”。中國經濟年均增長兩位數的突飛猛進的好日子已經過完了。這對銀行業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銀行業黃金十年增長期已經宣告結束。

  以往的銀行業,一開門就有錢可賺,存款很豐厚。那是因為金融抑制政策導致銀行業幾乎是老百姓唯一的投資渠道,老百姓的錢只能湧到銀行去,沒有其他渠道可以選擇,因此,銀行業從來不愁存款。同時,銀行業的貸款質量在以往十年中也比較高,包括農村合作金融領域,以往不良貸款率達到20~30%以上,最近十年農村合作金融的貸款質量也是突飛猛進的,很多地方都把不良貸款率控制在5%乃至於3%以下。以往這十幾年,企業景氣很好,經濟發展很快,銀行存款不愁,貸款質量相對較高,利差很豐厚,這就帶來我們銀行業十年的黃金增長期。

  今天銀行業的存款拿得已經非常艱苦了,除了網絡金融帶給銀行業的脫媒現像之外,老百姓其他的投資渠道也增多了,他們到銀行來存款越來越難了,這導致銀行的存款增長速度急劇下降。同時,貸款增長速度也在下降,以往找好企業是很容易的,但是從2013年開始,銀行業的績效下降,主要原因在於貸款質量不能保證。在存貸款兩方面的壓力之下,銀行業的好日子已經過完了,銀行業要準備過冬天,不

  光是中小銀行要準備過冬天,大型銀行也要準備過冬天。這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極大的挑戰。

  第二句話叫做:“老路子不能再走了”。以往的經濟增長靠大規模的資本投入,尤其靠地方政府大規模的資金投入,舉辦公共工程,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等等,拉動了中國的高速經濟增長,也導致地方政府的債務平臺十分龐大。這有利有弊,利是能夠極快地拉動中國的經濟,但是弊在於不可持續,而且導致高污染、高能耗。所以,老路子不能再走了,這種模式已經成為中國未來增長的障礙和羈絆。所以,新常態可以用兩句話概括:“好日子已經過完了,老路子不能再走了”,就是這麼簡單。

  “三期疊加”。我的概括是:第一是經濟運行的下行期。下行期意味著中國的經濟將進入新的平穩且稍緩的增長週期。第二是產業結構的轉型期。中國將來產業結構會有一個深刻的轉型,就是由原來的高能耗、高污染、不可持續的產業結構轉變為低能耗、低污染、高產出、可持續的產業結構,這種產業結構的轉型勢必意味著銀行很多原來的優質客戶,將來會成為你的包袱,甚至會成為國家的包袱。第三是增長方式的轉變期。以往的增長靠高投入,這種增長是不可持續的,將來增長的主要動力不是來自於政府的大規模投資,而是來自於制度創新、技術創新,來自於內生型的增長。

  “四個轉變”。第一個轉變就是經濟增長由速度關注型向質量關注型轉變。統計局為了湊出8%,政府為了“保八”,耗盡心血,殫精竭慮,為什麼非要湊這個數目呢?是因為中國人心目當中對增長速度有一個迫切而焦灼的期待,一旦增速緩和下來之後,整個國民的信心就下降,人們的心態很浮躁,都期待有一個高增長,每年恨不得10%,我們以往幾十年已經習慣了高增長率。但是,未來中國要從速度關注型到質量關注型,我們要關心這個增長到底質量多高,到底帶給老百姓的福祉有多高。

  第二個轉變是從外生增長型到內生增長型轉變。我們的經濟增長以往主要是靠外力推動的。宏觀經濟學裡面,講到總需求包括了投資需求、消費需求、政府需求和國外需求這四大部分,我們叫四輪驅動。我們原來的四個輪子當中有三個輪子是極端厲害的,一是投資需求,二是政府需求,三是國外淨需求,因為中國是外向型經濟,大規模經濟增長需要大規模的出口來拉動。但是這四個輪子當中,有一個輪子不行,就是我們的消費需求這個輪子很差。我們說的內生增長

  光是指刺激內需,而且是要依靠科技推動來增加中國增長的內在動力,這叫內生型的增長,而不是僅僅依靠外力來推動。前幾年中國簡單地把四萬億投下去,以為就能拉動中國的國內需求了,這是一個極端不理智的辦法,我們到現在還在為那四萬億買單。將來必須要靠技術創新來拉動內生型的增長,這才是真正有效的增長。

  第三個轉變,是從“過度發展”向可持續和諧發展轉變。“發展”這個詞,中國人把它用濫了,我們已經“過度發展”了。好多發展實際上是不適當的,或者是“壞的發展”,我們中國人都習以為常。比如說一次感冒就要花一千塊錢輸液,那叫發展嗎?醫療產業是發展了,但是健康發展了沒有?我們的房地產發展了,老百姓的福利增加了沒有,貧民窟減少了沒有?我們將來要實現可持續的發展,要實現人和環境、人和生態的和諧發展,甚至還包括人自身的全民發展。

  第四個轉變是,從關注增長向關注民生轉變。新一屆政府這一兩年的行動,我有一個深刻的感受,就是感到新政府更加關注老百姓的福祉,更加關心人民的自我發展,關注民生的進步。從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到醫療體系改革,從棚戶區大規模改造到農村發展,都在提倡關注民生。中央也一直強調金融機構要俯下身子,為微型客戶服務,這也是關注民生。因為中國還有將近一億兩千萬貧困人口。所以,如果不從關注民生的角度出發,只談增長的話,意義是不大的。

  銀行業的新常態:六個挑戰

  現在中國正在大力推行利率市場化,也在準備推出存款保險制度。我們以前認為銀行破產是不可想像的,中國銀行業地位非常穩固,這是在中國傳統金融體制之下,在中國金融抑制政策裏必然包含的一個制度結果。但是今天,這個神話已經結束了。以往我們沒有為銀行破產準備好任何制度架構和保障,現在準備好了,就是存款保險制度。存款保險制度的潛臺詞是一般公眾的存款安全基本有保障,但是銀行隨時可以死掉。因此,下一個階段,中國破產的銀行將會呈指數級增加。中國銀行業洗牌的時間,在2015年終將到來。

  利率市場化和存款保險的推出,給銀行業尤其是中小銀行業帶來的衝擊是非常大的,中國銀行業將受到六個方面的挑戰:

  第一個挑戰,是利差縮減的挑戰。以往銀行業為什麼過得這麼滋潤呢?是因為利差非常穩定,現在存貸差不斷縮小,把銀行業的日子弄得越來越緊,利潤賺得越來越少,這是很多中小銀行所不能適應的現實。

  第二個挑戰,銀行業定價能力差的挑戰。當存款和貸款利率充分市場化之後,定價能力非常差的銀行會死掉,這些銀行不知道對不同行業、不同風險、不同信用等級的客戶進行差別化定價,沒有完備的定價模型,這樣的銀行會加速死掉。

  第三個挑戰,創新能力差的挑戰。銀行面臨著新的業務轉型,原來靠存貸利差生存,現在更多地要靠資本佔比較少的那些中間業務、表外業務的創新來實現轉型,實現穩定的盈利。但是大多數銀行在創新能力方面面臨瓶頸,因為大家過好日子過慣了,不太清楚怎麼來創新,產品的創新能力相對比較差。

  第四個挑戰,企業風險加大。企業風險是銀行風險的主要來源,除了宏觀大勢之外,行業與企業風險是非常關鍵的因素。我們看到,有幾個省份已經開始由於企業擔保鏈的斷裂,導致了銀行業大量不良貸款的出現,發生多米諾骨牌效應。

  第五個挑戰,銀行業跟實體經濟脫鉤的挑戰。銀行業的很多資金都在體內循環,沒有到實體經濟當中去,這是銀行業內人士共同心照不宣的一個秘密。每個銀行都把它的錢放在其他銀行做基金、做財富管理、轉存,實行體內循環,與實體經濟關係甚少,這是中國銀行業最大的隱患。

  第六個挑戰,破產風險加大的挑戰。銀行業已經進入了破產的密集期,2013年江蘇射陽農信社發生擠兌事件,未來這樣的事件會屢見不鮮。這裏面反映出來中國合作金融領域存在存在深層的體制問題。破產風險加大,不論對於大銀行來講,還是對於小銀行來講,都是一樣的。

  銀行業的好業態:六個標準

  銀行業的好業態是什麼標準呢?我把它總結為“六化”。

  1、金融服務下沉化。銀行以往都是找大的客戶,現在我們要把自己的服務進一步向微型客戶下沉,向中小企業下沉,這個下沉並不僅僅是銀行要盡到社會責任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而是出於銀行盈利和安全的雙重理由。因為在經濟下行期,只有小客戶、微型客戶那邊才有穩定的盈利,而大客戶的風險很大。從安全的角度來講,銀行也應該更多的下沉服務,把這個堅持好了,銀行將永立於不敗之地。

  2、金融流程的網絡化。我們今天必須吸取互聯網的思維,來改造銀行的業務流程。銀行的信用管理流程、信用評估方法、風險管理流程、貸後管理等,都要跟互聯網嫁接,要進一步降低成本,增加大數據分析。運用互聯網金融思想來改造銀行的傳統業務流程,我相信是未來每個銀行必須要做的事。

  3、金融服務在地化。銀行要著重於加強對當地社區金融資源的發掘,深耕細作,實施在地化服務。銀行不要急於擴張,要堅定地走在地化服務的道路,把自己的社區銀行做好。實際上招商、興業這些巨型的股份制銀行,都在努力做社區銀行,把自己的服務下沉到每一個城市社區,每一個農村社區。我今年在甘肅張掖地區的一個村子考察,發現這個村子的醫療站同時也是中國銀行的金融服務站,裏面有比較完善的電子終端和機具。這也就意味著像中國銀行這樣的以高大上的海外業務為主的巨型銀行,也在扎根農村社區,提供在地化服務。

  4、金融配置均衡化。中國很多地區的金融資源的配置是不夠均衡的,還有很多地方缺乏金融服務,發達地區也存在一些金融服務空白區。我們的銀行要把服務延伸到那些金融服務空白區去,開拓一些新的市場。

  5、金融民主化。將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我們的金融體系不再是原來壟斷性的金融體系,而是一個大眾的金融體系,草根的金融體系,每個人進入門檻都非常低的金融體系,從而實現金融的民主化。

  6、金融自由化。這個自由化,既包含著利率的自由化、匯率的自由化,也包含著將來設立機構的自由化。隨著中國金融自由化的不斷推進,中國的金融抑制措施慢慢消除掉了,將來會達到一個競爭比較充分的金融業態。

  以上就是我說的金融好業態的六個方面的標準,即服務下沉化、金融流程網絡化、金融服務在地化、金融資源配置均衡化、金融民主化和金融自由化。

  銀行業穩心態:須牢記“君子務本”

  未來中國銀行業應該怎麼做呢?孔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我認為銀行業主要是要做好以下四項工作:

  第一,抓品牌,注重品牌建設。在銀行業高度競爭的今天,你的銀行的公眾識別度有多高呢?老百姓對你是不是有認同感?你的美譽度有多高?這取決於銀行家抓品牌的能力。所以,進行品牌文化的建設,是當務之急,而不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工作。

  第二,抓風險。我們要高度重視最近出現的結構性的產業風險,比如房地產;要高度重視企業擔保鏈帶來的風險,要把風險管理作為第一位。銀行就是一個風險管理的部門,銀行經營的就是風險,這就是我們的“本”。

  第三,抓產業。銀行業不要浮躁,而要靜下心來,深刻分析當地的產業結構,看看自己的區域有哪些是優勢產業,有哪些優勢客戶?要研究區域經濟的特點,培養產業鏈,創新產業鏈金融,為未來過冬天做準備。

  第四,抓人才。銀行業的轉型靠人才去支撐的,我到很多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以及城市商業銀行去考察,發現這些中小銀行的最大瓶頸,不在於存款和貸款這些表面的東西,而在於人才極度缺乏。當銀行業業務由存貸為主轉向以中間業務、表外業務、財富管理、互聯網金融服務為主之後,當利率市場化洶湧澎湃之際,金融創新和定價等方面的人才儲備不足就會極大地制約銀行業的發展。

  總之,在經濟下行和經濟轉型的今天,銀行業要記住“君子務本”,把自己的本行做好,練好內功,不要急功近利。這樣,銀行業才能在未來的新常態當中保持穩心態,共同創造整個銀行業的好業態。

  (本期主筆王曙光係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副院長)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