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外企真的在大規模逃離中國嗎?

2015-02-15
来源:腾讯新闻

   近日,手表制造商西鐵城精密(廣州)有限公司突然宣布關閉,導致千余員工失業,加之之前松下已經表示要將生產線從中國遷回日本,微軟表示將關閉原諾基亞在華的手機工廠……這些新聞引發了人們關于外資逃離潮的擔憂:外企吸納了大量的就業人口,一旦外企大量逃離,中國將有成千上萬人失業。那么,外企真的在大規模逃離中國嗎?

  整體上看,外企外資大規模逃離中國不是事實

  無論從新增外企數量還是實際利用外資來看,外資外企都沒有逃離中國

  近年來對外資大規模逃離中國的擔憂并非新鮮事,每當有外企撤離,對外企逃離潮的擔憂就會出現。到了今年,因為西鐵城、松下等都是比較著名的企業,諾基亞也為國人所熟知,所以這種擔憂尤為嚴重。特別是,在外界對中國經濟增長能否“保7”都議論紛紛的情況下,人們對這種可能昭示不好經濟兆頭的現象格外敏感。但如果跳出一個個具體的案例,就會發現外企大規模逃離中國并非事實。

  據中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08年—2014年,雖然數量有所波動,我國每年新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都在20000家以上,實際利用外資受國際經濟形勢的影響,雖然也有變化,但總體依舊上升,從2008年的924億美元增長到2014年的1195.6億美元。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布的《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顯示,中國去年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約為1280億美元,較2013年增長約3%,外資流入量首次成為全球第一。該機構發布的2014年世界投資報告亦指出,在全球投資促進機構選出的2014—2016年最具前景的東道國經濟體中,中國仍位居首位。

  可見,近年來部分外企、外資撤出中國不僅不能代表外資在中國的經營趨勢,更難說得上是“逃離潮”。

  大多數歐美企業對中國市場依舊樂觀,短期內也不會逃離中國

  2月11日,中國美國商會在北京發布的《2015年度商務環境調查報告》顯示,有73%的受訪者認為其2014年處在“盈利或大幅盈利”的狀態,超過60%的受訪者把中國視為全球三大投資重點之一。雖然他們對相關部門的監管和勞動力成本上升有擔憂,但仍有近70%的受訪者對中國市場展現的盈利潛力持樂觀態度。

  這和2014年9月發布的《歐盟企業在中國建議書2014/2015》的結論基本類似。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認為,“中國當前的經濟增長放緩是意料之中。中國無法再依賴兩位數的經濟增長,但是,如果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能夠達到6%-7%,中國龐大的經濟規模仍然能保證無限的商機,”伍德克說。“在華外資企業將迎來一個長期且可持續的‘白銀時代’,對歐盟商會來說,這意味著一個現代創新和以市場為導向的全新發展時期。”

  既然外商仍然看好在中國的投資前景,近期的部分外企撤離又說明了些什么呢?

  部分外資撤離,昭示中國勞動力成本在大幅上升

  日企回流是因為在日元持續下跌,中國工人工資成本相對增加

  部分日企的回流,原因其實很好理解。近年,日元在“安倍經濟學”的推動下,不斷貶值。在2011年底1元人民幣兌換12日元,而到2014年底則可以兌近20日元,短短三年內,人民幣對日元匯率上升60%。以日元向本國出售產品和服務,以人民幣支付工資和運營成本,那么在華日企負擔自然會加重,利潤會減少。把生產線轉回國內,自然成為在華日企的一個選擇。

  在美國人看來,中國勞動力成本也已經優勢不再

  相對其他幣種,人民幣兌換美元匯率要穩定得多,那么在美國人看來,情況又怎樣呢?

  中國美國商會發布的報告顯示,在2015年外企面臨的最大商業挑戰中,有61%的企業選擇人力成本提升,比2014年的45%高出了15個百分點。

  波士頓咨詢集團(BCG)2014年公布了一份研究報告,報告顯示,以美國為基準的全球制造業成本競爭力指數,中國制造業對美國的成本優勢已經由2004年的14%下降到2014年的4%。這表示目前在美國進行生產只比在中國進行生產貴4%。

  報告表明,中國作為低成本制造業大國的競爭優勢正在逐步喪失,美國溫和的薪酬增長、高效的生產技術、低廉的能源價格使得部分商品在中美兩國的生產成本幾乎沒有差異,越來越多的美國企業與其他國家跨國公司未來會選擇在美國境內進行生產。

  該研究報告認為,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中國對美國的制造業成本差距在2020年左右將不復存在。

  也許有人會對美國人的說法大惑不解——他們是想說中國工人的工資已經趕上美國工人的工資嗎?并非如此。目前,中國制造業小時人工成本約為3美元左右,而美國制造業小時人工成本在35美元左右。之所以認為兩者成本相近,是因為兩國勞動生產率存在巨大差異:目前我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不足美國的10%,而在高端制造領域,美國勞動生產率是我國的20倍以上。

  只不過從發展趨勢看,中國人工資增長的速度已經超過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速度,因此中國勞動力的相對成本確實在上升。

  

  波士頓咨詢公司研究顯示,墨西哥制造業在成本方面比中國更有競爭力。然而隨著服務業蓬勃發展,在中國賺錢仍然是外資外企的不二選擇。

  服務業已經成為利用外資的主角

  既然勞動力成本在上升,那么為什么外資外企還不撤出中國呢?答案是,中國蓬勃發展的服務業,以及新興中產階級的規模化崛起,給外資依然留在中國賺錢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在制造業,外資外企離開中國,不代表放棄中國市場,只要把在他國生產的產品繼續放在中國銷售就行了。然而,因為中國勞動力成本升高了,為了降低成本不再把生產環節放在中國,這依然會對中國人的就業產生負面影響。

  而服務業與制造業的區別就在于,生產與消費一般在同一個地點完成。要想在中國的服務業市場賺錢,就必須在中國提供服務,而且通常是雇傭中國人來進行服務。換句話說,只要在中國服務業市場賺的錢大于在中國投入的成本,外資就依然愿意留在中國。

  事實上,外資越來越多地投入到中國服務業,而不再是制造業,已經成為相當明顯的趨勢。按照官方數據,去年中國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約為663億美元,同比增長7.8%,占比升至約56%,而傳統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約為400億美元,同比下降12.3%。

  服務業的興盛,很大程度上也是過去數十年積累的一種釋放——新興的中產階級和少數富豪越來越舍得消費。按照國際著名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的說法,“服務業外國直接投資的增長反映了中國經濟的重大調整……相當規模的中產階級的出現有助于促進服務業的發展。”

  這些利用外資的服務業,遍布各個領域,包括金融咨詢、留學教育、餐飲旅游等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有著享受高端服務的需求,這些領域也在大量吸納著人才。

  放開準入限制,服務型的外企會更愿意進入中國

  在中國美國商會發布的報告中,無論在哪個行業,受訪企業都認為,市場準入限制是抑制其在華投資能力和意愿的主要因素。

  從政策角度看也的確如此,放眼金融、教育、文化、醫療、育幼養老等種種領域,無不存在對外資的限制,股比比例有限制,經營范圍也有限制。這些限制既阻礙了中國人對優質服務的獲得,也讓本土服務型企業缺少競爭,無法提高服務水平。

  在制造業注定走向沒落的當下,放開服務業的準入限制正當其時。

  結語

  提高勞動力成本,讓多數勞動者有辦法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是改革開放的必由之路。但問題在于,當整個產業從制造業轉向服務業的時候,原先的產業工人們,做好準備沒有,讓產業工人適應這個轉變大潮,有關部門責無旁貸。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